一個工廠能有多“聰明”?在云南中煙紅塔集團玉溪卷煙廠,新近上崗的一位“工業4.0領航員”,告訴你答案。
生產透明化:從“黑箱”到“可視”
在傳統的卷煙生產模式下,卷包車間的生產過程如同一個“黑箱”,設備運行狀態、質量波動趨勢、消耗數據等情況難以實時掌握,生產者只能憑借經驗進行判斷,效率低且能耗大。
隨著卷包智慧工藝平臺搭建上線,從設備的溫度、壓力、轉速,再到設備的維護狀態、預警分析,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在數字智慧大屏找到。
圖為數字化團隊成員分析產品物理指標。
“這個平臺以卷包車間數據為主線,以數據平臺和網絡架構搭建為基礎,將數據與業務系統相結合,形成集中管理模式體系,通過生產畫像、設備畫像、質量畫像的綜合助力,對影響生產、質控、消耗的各方面因素進行監督管理、分類維護。”工廠卷包智慧工藝平臺研發團隊重要成員張晟介紹道,這個智慧工藝平臺不僅能可視化地實時監測產品生產、質量異常信息,還能透過AI算法分析發現異常并預警,提示技術人員及時處置,有效保障產品質量和設備運轉的穩定性。
“滴滴滴!”一串急促的消息提示音傳來,張晟拿出手機,“是產品剔除量預警信息,提醒質檢人員及時處置呢。它就像是一個全方位實時在線的‘追蹤器’,無論技術人員在不在現場,都能根據問題歸類把報警信息及時送達相關人員。”
“這就是一雙‘透視眼’啊!”一位設備修理工感慨道,“以前我們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排查和驗證。現在智慧工藝平臺能讓我們看到生產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還能實時洞察設備內部的每一個環節,問題發現快、排查準,就能精準施策進行修理。”
數據驅動化:從“孤島”到“閉環”
生產透明化的背后,是數據驅動與算法優化的強大支撐。
張晟介紹,對工業4.0時代的制造業來說,AI最大的價值或許就在于全場景的穿透力,通過海量數據的訓練和多模態能力的融合,打破“數據孤島”,實現“閉環驅動”,完成跨設備、跨產線的全局優化。
深諳此理的張晟和他的研發團隊伙伴們,從一開始就目標清晰,步履堅定。為了擺脫各個生產環節的數據之間缺乏有效連接,難以發揮合力價值的制約,真正實現數據從采集、分析到決策、應用的跨設備、跨產線“閉環”,卷包智慧工藝平臺研發團隊從卷接、包裝、輸送、封箱的整套工藝流程中采集了3萬多個參數,對溫度、壓力、轉速等多種數據應采盡采。
圖為張晟和團隊伙伴在認真分析散包質量缺陷原因。
將這些數據“投喂”給AI,將可結合實際需求進行運算和分析,在不斷地優化后,形成標準化執行流程方法并全線推廣到車間全部設備。這些數據不再是孤立的點,而是通過平臺的算法模型相互關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如今的卷包智慧工藝平臺,如同一座“數據橋梁”,整合了車間生產、管理等全環節的數據,實現了數據的集中管理與共享、分析及應用。張晟舉例道,當檢測到產品空頭率異常升高時,平臺會自動調用相關數據,分析可能的原因,并為技術人員提供精準的維修建議。技術人員根據建議進行調整后,平臺會持續監測設備的運行狀態,確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完成管理“閉環”。自從這位全方位無死角的“AI監護員”上崗,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都極大地提高了。
決策智能化:從“經驗”到“精準”
“以前我們質檢工作更多依賴的是經驗,現在有了強大的數據和平臺支持,再結合多年的專業經驗,判斷和決策都更加精準、更有底氣了。”一位質檢人員笑道。
張晟說,他更愿意把卷包智慧工藝平臺稱為一位“出類拔萃、鐵面無私的全才”。它不僅通曉各個關鍵環節的核心要點,還能剔除一切人為因素,在0與1的世界里,科學、客觀地做出精準決策。
數月前,卷包智慧工藝平臺“初出茅廬”,便完成了一次維修疑難故障檢測,令張晟驚嘆不已。彼時,生產機組無法正常運行,機械維修人員和電氣工作人員憑借經驗反復排查,始終找不到癥結。“然后我們嘗試通過系統進行檢測,很短的時間內就精準定位到了鼓輪上,找出鼓輪偏心的問題。高效解決問題后,大家都豎起了大拇指。”張晟介紹,通過精準決策不僅能大大縮短解決問題時間,還能提升質量把控、節能降耗,創造更多效益。
圖為運用數字化工具針對產品重量控制進行系統性優化。
“數智化的轉型升級一定要落到實際業務中,實實在在服務于生產和品質提升,否則就是空中樓閣。”張晟透露,卷包智慧工藝平臺接下來還將基于機器學習模型的動態迭代能力,不斷優化設備關鍵調試點,在預測性維護方面發力,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