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國煙草總公司成立40周年。作為科技興煙的典范,云南煙區數百萬畝優質煙葉生機盎然,展現出現代農業、振興鄉村的壯美畫卷。
歷經40年創業崛起,云南煙區規劃基本農田占全省總耕地面積16%、煙葉產量占全國總量“半壁江山”,成為全國煙葉生產規模最大、稅利貢獻最多、支撐地方經濟發展最強、普惠農民最廣的農業支柱產業。
最為耀眼的是,在全國煙葉產業創新前行中,云南煙草科技成為領跑者。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煙草科技專家雷永和站立于科技興煙最前沿,帶領科研人員舉起云南煙草后來居上“第一棒”,書寫出科技引領煙草產業崛起的動人詩篇。
雷永和等煙科前輩創造的累累碩果,至今依然綻放光彩、照亮云嶺沃土,支撐現代煙草農業高質量穩健發展。
潛心培育“一號煙種”
雷永和此生引為自豪的,是發現培育出“紅花大金元”。
1954年,20歲的雷永和從云南農校畢業分配到省農業廳工作,奉命組建玉溪煙草試驗站,隨后發展成為云南省煙草科學研究所。從那時起,雷永和將熱情和心血融入到煙草科研、開發、推廣中,立志為科技興煙闖出一條新路。
在那時,制約煙葉發展的最大難題,是煙種的退化。
云南煙區望“種”興嘆,雷永和決心育“種”興煙。
多年來,雷永和深入田間地頭觀察生產狀況,找到導致煙葉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推廣多葉型品種和品種混雜退化”。他帶領研究團隊搜集大量素材,提出解決品種多、雜、亂,混雜退化的技術路線。
雷永和(右)指導技術人員田間。
1962年,石林縣農民發現7株煙花呈深紅色的美國良種“大金元”,這株變異煙種成為地方品種“路美邑煙”。1972年,由雷永和主持,省煙科所組織全省六州市和昆明卷煙廠參與,開展了“烤煙地方品種評選鑒定及繁殖利用”研究。課題組收集了24個地方品種,在全省18個試驗點比較鑒定,“路美邑煙”脫穎而出。經省科委和省農業廳組織品種鑒定、全國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將該煙種定名為“紅花大金元”。
“紅花大金元”是一個雜合體。雷永和對不同特性的32個株系比較鑒定,經過十年精心培育,篩選出5個株系生產原種,提出品種標準和相應配套技術,規定生產良種必須使用原種,建立起用原種生產良種繁殖推廣的管理機制。
“紅花大金元”從此名聲大振,成為云南煙葉的當家品種、中國彰顯清香型風格的代表品種,投入大面積生產后表現良好,占全省種煙面積90%以上,堪稱云南“一號煙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同時,省煙科所建立良種繁殖體系,確定原種、良種二級繁殖制度。雷永和撰寫出版了《云南省烤煙品種及良種繁育》。他起草的“云南烤煙種子工作六個標準”,由省標準計量局發布實施,云南成為全國最先擬定烤煙種子標準的省份,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烤煙良種化和統一供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雷永和還引進美國煙草包衣種子技術,研制出4種劑型,篩選確定最佳配方,研發推廣“種子生產專業化,種子加工機械化,種子質量標準化,品種布局區域化,以縣為單位組織統一供種”生產管理模式,形成育種、繁殖、推廣、加工、銷售一體化格局。
種子是煙葉的靈魂。以培育推廣“紅花大金元”為支點,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持續推進良種良法,相繼培育出13個“云煙”系列優良品種,覆蓋全國烤煙種植面積的70%,全面解決種子培育的“卡脖子”問題,推動全國實現種源自主可控、產業自主發展。
依托自主培育的優良品種,云南煙葉產量質量躍居全國之首。而今,每年70億粒滇系優質煙種,在云南600萬畝煙田茁壯生長。云南成為中式卷煙發展生生不息的“種源基地”。
激情打造“第一車間”
“一號煙種”與“第一車間”結合,雷永和甘當“紅娘”。
20世紀80年代,云南烤煙進入大發展時期,糧煙爭地矛盾也日趨突出。雷永和想到了山地。為此,雷永和向省政府領導提出發展地煙、山地煙的建議方案。省領導高度重視,拍板將該方案破格納入“七·五”重點攻關項目。
隨即,省煙科所建立起10個地煙、山地煙實驗示范基地。雷永和帶領課題組進駐玉溪黃草壩,與村民簽訂了科技聯產承包三年合同。
這是一個大膽的科技嘗試。在各級政府支持下,省煙科所對黃草壩的山、水、田、林、路進行規劃治理,以村為單位劃分14個輪作區,實行三年輪作;建立烤煙育苗、肥料、病蟲害防治、烘烤技術指導4個中心,統一指導科學栽培、管理和烘烤煙葉。
經過三年試點,黃草壩烤煙收入年遞增96.5%,糧食總產量年遞增9.3%,經濟收入年遞增25.3%,遠超承包合同指標。《黃草壩山地煙、糧食綜合開發研究》、《地煙、山地煙綜合技術開發》分別獲得云南省星火科技三等獎,云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在全省推廣應用。
省煙科所完成科技承包任務離開黃草壩時,農民們依依難舍。《云南日報》刊載了“四千農民求專員,再留財神干一年”“一個科技興農的典型”“彝山啟示錄”等重點報道;省委《政情通報》、省政府《參考材料》專文介紹了黃草壩經驗。
黃草壩經驗,也成為建設煙田“第一車間”的新示范。
1985年,玉溪卷煙廠投巨資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實施大規模技改,“紅塔山”紅遍市場,產銷量連年翻番。為了保障優質煙葉原料供應,玉煙提出建設煙田“第一車間”的設想。雷永和敏銳看到該設想的戰略價值,帶領煙科所科技人員與玉煙合作,帶著“紅花大金元”“K326”“云煙”系列等優質煙種,運用推廣“優質煙生產的十條技術規范”,投入“第一車間”建設,積極參與優質烤煙基地10年建設工程項目,十年培訓農民660萬人次,推動煙葉種植集中連片,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發展,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從破解糧煙爭地矛盾、打造“第一車間”,再到建設核心煙區、行業第一車間、中式卷煙原料基地,滇產煙葉質量聲名鵲起,全國大型卷煙工業集團紛紛入滇,創建起219個優質原料供應基地,展現出充滿創新活力的中式清香型煙葉產業發展新圖景。
辛勤鋪筑“煙科跑道”
雷永和憑著對科研的摯愛,奮力鋪筑一條“煙科跑道”。
走過40年科研路,雷永和以豐碩成果和實干精神,先后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煙草系統有突出貢獻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有突出貢獻的農林科普作家、云南省優秀黨員、云南省勞動模范,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然而,雷永和天生姓“農”,是土地里“泡”出來的專家,他最喜愛的,是群眾送他的外號:“農民科學家”。
數十年來,雷永和經常頭戴草帽,高卷褲腳,肩挑擔子,起早貪黑,常年在煙田參與澆水、施肥、采煙,收集科技數據,進行科技實驗,培育優良煙種,推廣實用技術,開設農民課堂,力促農民增收,受到農村基層干部和普通群眾的熱情歡迎。
擔任省煙科所所長20年,雷永和帶領科技人員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在農村建基地、搞樣板、重推廣,通過多學科、多部門團結協作、聯合攻關等辦法,辛勤耕耘于全省煙區,促進煙葉產業科技進步。
雷永和還擔任云南省烤煙技術執行小組副組長,昆明、玉溪、楚雄、文山、普洱等州市烤煙生產技術顧問,傾心授課育人,致力提高全省煙科水平,著力將研究成果運用于云南烤煙生產,助力云南煙葉騰飛。
雷永和悉數記錄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匯聚成學術論文和專著,其中10余篇論文和科普文章被評為優秀論文。由他主編和參加編寫的《云南烤煙栽培與烘烤》獲云南省科技成果獎;《烤煙栽培與烘烤技術》獲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三等獎;《優質烤煙栽培技術模式》獲云南省優秀科普作品獎;《云南煙草品種志》等9部煙草專著,大多獲得優秀圖書獎。
2014年,紀念滇煙百年,八十歲高齡的雷永和奮筆書寫了《在希望的田野上》:“云南,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地。在這希望的田野上,我終生熱愛著煙草事業,為云南煙草科技奉獻滿腔熱情和畢生精力。對于煙草業的未來,我充滿美好期盼。相信我們的后輩、后輩的后輩,會更出色地把煙草事業推上一個又一個新的巔峰”。
這是雷永和的真情流露,也是煙科前輩的殷殷期待。20世紀50年代,沒有人知道云南煙草能走多遠。雷永和信念堅定帶頭搞科研育人才:舉辦培訓班,請專家講學,組織考察交流,開闊科研人員的視野,提升科技人員政治業務素質;提倡員工讀專著,著力培養高素質人才隊伍。
雷永和(左)與國外煙草專家在田間進行現場交流。
一路泥濘一路轍,一路繁花一路歌。通過多年努力,省煙科所(南方育種中心)被評為全國煙草系統先進集體、云南省科研改革先進單位、云南省煙草系統先進企業,發展成為全國實力最強、蜚聲中外的云南省煙草農業科技研究院、中國煙草育種研究(南方)中心,建成為支撐全國煙草產業發展的科技研發基地。
沿著雷永和及煙科前輩們開辟的“煙科跑道”,云南煙草科技創新發展方興未艾,先后建起國家煙草基因工程研究中心、煙草行業病蟲害生物防治工程研究中心、行業生物技術育種重點實驗室、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省煙草農業工程技術中心等15類22個省部級煙草科技創新平臺,以及“一部手機種好煙”數字化創新平臺,示范帶動煙草行業和云南省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
落紅亦有情,春泥更護花。2018年,雷永和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追憶雷永和的人生足跡,我們深深感動:作為煙草科技開創者之一,雷永和“一輩子與農民打交道”,致力“三農”發展,初心始終,鑄就楷模。一代接一代煙科人,沿著前輩開辟的道路賡續奮進,創造出煙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代”。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