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
4月4日,中國煙草總公司2022年度科學技術獎勵公布,19名行業科技工作者喜獲創新爭先獎。
在充滿希望的廣袤沃野上,在機器轟鳴的工廠車間中,在燈火通明的實驗室里……煙草行業科技工作者立足工作實際、緊盯科技前沿,不斷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努力攻克新的“婁山關”“臘子口”,用行動詮釋著加快實現行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與擔當。
無私奉獻,他們在廣袤沃野揮灑汗水
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源頭。煙草雜交育種一般需要七八代才能獲得純合穩定品系。作為一名育種工作者,貴州省煙草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孝廉始終懷揣一個夢想——縮短育種周期,加快育種進程。為此,張孝廉像種子一樣扎根大地,立足產業需求,緊盯國際前沿技術,著力攻關煙草單倍體誘導育種技術。張孝廉帶領團隊建立了利用白粉病抗性快速鑒定單倍體和評估誘導率的技術方法,并創制了新型栽培煙草單倍體誘導系,拓展了現有煙草育種方法,將常規育種周期縮短至2代。
從事煙葉科技工作十余年來,土壤學博士、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煙草專賣局(公司)技術中心高級農藝師鄧建強,始終以“提高煙葉質量和競爭力,增加‘含金量’”為目標,在科研道路上追光而行。
鄧建強參與完成“市場需求下的恩施州核心煙區煙葉質量定位與關鍵技術調控”項目,回答了“清江源煙葉特征及其市場需求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三大問題;研發了提升煙葉質量的氮素調控技術,為煙區土壤氮素調控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土地整治區地力提升技術體系,實現了“當年整治、當年種煙、當年受益”;集成了針對丘陵山區的烤煙水肥協同技術,持續推進土壤保育與修復,該技術累計在1000余萬畝農田推廣,產生經濟效益25億元。
在此次獲得創新爭先獎的行業科技工作者中,像張孝廉、鄧建強一樣為煙區發展盡責、為煙農增收出力的還有很多。
在魅力山城,重慶煙草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江厚龍研發了壯苗培育和封閉式育苗、山地煙田規范管理技術,集成了K326特色品種配套技術體系,首次提出“壟溝互換交替休閑”土壤快速熟化技術、“基地單元‘大配方’、種植單元‘小調整’、‘中微量元素因缺補缺’”施肥策略,并提出“低溫季節早播種不等于早成苗”理論,突破了低溫煙區壯苗培育技術瓶頸。
在齊魯大地,山東省臨沂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煙葉生產技術中心高級農藝師宗浩常年背著背包奔波在煙區,被稱為“背包博士”。他制定了沂蒙丘陵生態區“四蟲三病”綠色防控技術規程,開展新品種本地化配套栽培調制技術研究、優化煙田土壤檢測技術和流程,建立基于大數據的臨沂基本煙田土壤數據庫和施肥配方推薦模型,主持開展企業煙葉管理數據驅動中心建設,構建了“三維動態”病蟲監測網絡。
在彩云之南,云南省昆明市煙草專賣局(公司)農藝師謝永輝先后開發了4條天敵生物規模化繁育生產線,研制煙用隧道式靜電噴霧器械70臺,推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復合菌劑實現中試生產,成功將多項科技成果轉化為看得見、效果好的產品,累計產生綜合經濟效益1.72億元,有力促進了從技術到標準、專利再到產品的鏈條式創新、產業化開發和產品化應用。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行業科技工作者把汗水灑在沃野中、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個人學術追求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與煙農福祉緊密相連。
攻堅克難,他們為創新驅動貢獻智慧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在四川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綿陽卷煙廠,說起首席技師張寶,大家紛紛豎起大拇指。
作為“張寶技能大師工作室”的帶頭人,張寶主持研發了“AGV人工轉向輔助裝置”“堆垛機解警輔助系統”等QC課題;聚焦設備狀態監控、故障智能診斷等技術前沿,主持完成“基于虛擬實驗技術的技能培訓系統研究”“風機狀態監控及故障趨勢預測系統”“基于無人機的高架庫實時狀態智能監控系統研究”等科技項目,創造經濟效益2000余萬元,多項創新成果屬行業首創。
“科技創新,首先要敢想,突破思想枷鎖;其次要敢做,有了想法必須付出實際行動,不能畏懼失敗;最后要注重協作,一個人創新可能走得快,一群人創新才會走得遠。”張寶深有體會地說。
將想法努力變成現實的,還有湖南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研發中心煙草化學研究所工程師、副研究員喻賽波。
發現細支煙產品的燃燒錐有落頭質量隱患后,喻賽波與同事主動出擊,圍繞細支煙質量改進進行重點攻關。在缺少經驗可供借鑒的情況下,喻賽波與同事沒有退縮、迎難而上,最終建立了一套針對細支煙產品現狀的燃燒錐落頭傾向測試平臺和相應評價方法,并確認了復雜體系下各因素對燃燒錐落頭影響的顯著程度,為提高產品質量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
廣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再造煙葉研發、卷煙紙等煙用材料研發技術負責人曾健,聚焦再造煙葉領域多個共性難題,和團隊統籌開展多項再造煙葉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項目,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設計開發多款加熱卷煙用再造煙葉和卷煙紙,支撐了相關產品研發上市,并完成企業多個規格卷煙產品的開發與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顯著經濟及社會效益。
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新型煙草研發部工程師王維維主持開發多項新型煙草關鍵技術,開展工藝研究論證以及生產能力、品控體系建設,主持開發18款加熱卷煙產品,完成規模化生產,實現了“從研到產”的突破。
科技工作者有很多共同點,他們協力攻關各種前沿課題和關鍵技術;科技工作者也有很多差異性,他們在不同研究領域發光發熱,在技術的獨創性上下著苦功夫。
在煙草機械領域,上海煙草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劉偉忠立足自身技術領域,組織帶動各方技術力量,在推進行業重大科技項目工作實施、推動國產卷煙包裝設備上水平、提高國產卷煙包裝設備設計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性的重大成果,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香精香料領域,貴州中煙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張小濤的香精香料替代研究成果已應用于“黃果樹”品牌,感官質量指標與配方切換前保持一致,平均單箱設計香料成本大幅下降。此外,其研究成果基于環保介質的膨脹煙絲用于“貴煙”“黃果樹”等品牌,每年可節約膨脹煙絲生產成本1000多萬元。
在打葉復烤領域,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高級工程師盧幼祥通過對打葉復烤標準體系構建、模塊配方、均質化加工、提質增效等系統研究,完善了行業及安徽中煙打葉復烤標準體系,開發出風選除雜煙葉分離處理、煙葉分類分切、復烤煙梗預壓等新工藝,推動了卷煙工藝向打葉復烤前移。
在質量檢驗領域,作為國家煙草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高級工程師,董浩通過形成新標準、開發應用新型檢測技術、推廣應用科技創新服務成果等,致力于為行業標準創新、檢測技術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支撐。
直面問題、迎難而上,行業科技工作者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頑強拼搏的工作態度,勇做新時代行業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拓寬邊界,他們為煙草事業開拓創新
為了準確度量卷煙紙和煙絲之間的燃燒匹配性,安徽中煙技術中心長期從事煙草燃燒化學基礎及應用研究的王孝峰經常點燃一支煙,盯著灰分看半天。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奮戰,王孝峰與同事最終創新建立了以燃燒耦合度為核心的卷煙燃燒匹配定量評價方法,揭示了卷煙燃燒耦合的變化規律,明確了卷煙灰分外觀較好時的燃燒耦合適宜區間,其科研項目“卷煙包灰的燃燒熱解基礎及應用技術研究”獲得了“國際領先”的鑒定結論。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王孝峰說,“要有信心,把自己的基礎研究方向做成科研熱點。”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行業廣大科技工作者不斷深化基礎研究,奮力搶占世界煙草科技前沿高地,為行業推動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入職以來一直從事煙草化學相關研究工作的廣東中煙產品分析技術研究負責人陳森林不斷加強基礎研究,通過構建產品分析方法體系,建立由化學成分分析、物理指標、感官風格評價、數據信息挖掘和特征篩選構成的卷煙風格特征及化學物質基礎表征體系,努力為產品開發維護提供基礎數據及支持,推動產品開發由“經驗配方”向“科學配方”轉變。
對于上海新型煙草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基礎研究室副經理高嶧涵來說,發現新實驗方法、解決技術難題常常讓他感到無比振奮。作為一名新型煙草制品基礎研究工作者,高嶧涵為產品質量評價、煙氣調控、煙支煙具優化開發了技術平臺、仿真模型和相應的調控技術,為加熱卷煙產品開發和優化升級提供了技術基礎和理論指導,并深入開展了霧化劑安全性評價、煙堿鹽感官作用機制研究和消費者行為學研究,為科學詮釋新型煙草制品健康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撐和理論依據。
江蘇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工程師張華開發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學分析技術,滿足企業多個項目研究及日常檢測需求,完善了分析測試體系。同時,構建了煙用香原料多維度剖析體系,促進了企業香精香料自主掌握能力提升;深化化學成分與感官關系研究,明晰了香氣風格內在成因,探尋了蘇產細支卷煙獨特品質特征。
安徽中煙技術中心副研究員葛少林立足專業特長積極拓寬研究領域,致力于化學組成、物理特性以及燃燒特性再造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為企業創新產品研發提供了必要的基礎服務和理論支撐。
中國煙草總公司鄭州煙草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金棒一直從事煙草產業科技政策、創新管理、科技評估評價等軟科學研究工作。他參與完成“煙草行業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評估”“創新型煙草行業建設評估”“煙草行業創新型企業建設研究”等軟科學研究項目,為制定行業“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和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供了重要支撐。
事業成功,始于夢想、基于創新、成于實干。有夢想、善創新、肯實干——這幾個關鍵詞,勾勒出可敬可愛的煙草行業科技工作者群像。
拓寬邊界,逐夢未來。煙草行業科技工作者甘于吃苦、耐得寂寞,一次次勇攀科技高峰,收獲累累碩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