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時代,創新已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無論是科技領域的突破,還是社會管理的革新,創新的身影無處不在。
然而,并非所有的創新行動都能真正發揮作用。現實中,有的單位“標新立異”,追求創新的“紙面成果”;有的企業脫離實際需求,盲目追逐風口,導致資源浪費。
實踐反復證明:創新不能是“空中樓閣”,必須堅持成果有用、管用、好用的原則,讓創新之樹扎根實踐的土壤,才能真正實現價值、驅動發展,結出惠及群眾與時代的果實。
有用是根本。工作中的創新不是孤立的行為,更不是為了滿足一時的新奇。創新應緊密圍繞工作流程,致力于消除煩瑣環節、提高工作效率、優化工作質量。創新一旦脫離工作實際,便如同無本之木,“為了創新而創新”不僅無法對現實工作產生實質性推動,還會造成資源浪費,干擾正常工作秩序,使創新失去其應有的價值與意義。唯有從工作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開展創新,創新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生根,為工作帶來切實的改變。
管用是方向。創新成果的價值在于切實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且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應局限于一時一地,要具備在更廣范圍和更深層次發揮積極效用的潛力。若一項創新項目只能解決個別問題,無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其影響力必然有限。管用的創新成果,能夠為同類問題提供通用解決方案,為同類企業發展提供借鑒,乃至推動整個行業或領域的變革與進步,從根本上提升工作效能。
好用是目標。要充分評估創新項目的可行性和成果的可推廣性,這關系到項目成果能否順利融入現實應用場景。如果項目實現難度過大或者成果推廣成本過高,即便設計者理念再先進,創新項目也難以發揮作用。創新不能僅停留在美好設想中,還需充分考量現實中的各種限制因素,如人力、物力和技術條件等。超越現有條件、不計成本的創新項目,往往會因缺乏可操作性而夭折。真正好用的創新成果,是基于現有資源和技術條件,通過巧妙構思與合理設計,既能實現技術突破,又能保證實際應用中的可行性與可持續性,讓使用者易于接納并從中獲益。
?基于此,在實際工作中,要堅持實效導向,積極構建良好的創新生態。一方面,要完善評價機制,改變“唯論文、唯專利”的考核導向,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引導科研資源向關鍵領域聚集;另一方面,要健全容錯機制,區分“探索性失敗”與“盲目性浪費”,允許創新人才在可控范圍內試錯,為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成果提供完善、應用和推廣的空間與支持,使科技創新真正成為驅動發展的核心動力。?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