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發明,解決了煙葉生產的大問題。在剛剛落幕的湖北省第44次質量提升小組代表會上,利川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創·未來QC小組研發的烤煙破膜培土農具,憑借其顯著的創新價值和實用效果,榮獲“湖北省優秀質量管理實踐標桿”稱號。這項看似簡單的農具創新,凝聚著小組人員兩年的心血,更生動詮釋了“小發明”如何解決困擾煙農的“大問題”。
創新的火花源于2023年春天柏楊壩鎮煙田里的一次觀察。小組組長王竹青注意到,煙農們在進行“井窖式”移栽后的田管作業時,需要長時間保持蹲姿,完成擴膜、培土等工序。“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就想能不能做點什么來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這個樸素的愿望,驅動小組展開了深入調研。調研結果令人憂心:傳統作業方式下,該環節每畝煙田需要5.56個工時,更大的隱患在于,繁重的勞動讓煙農難以保證作業質量,直接影響煙葉的質量。
傳統作業模式
在一次頭腦風暴會上,組員的一個大膽設想點燃了團隊的靈感:“既然擴膜這么費勁,為什么不直接破膜?”這個看似簡單的發問,最終催生了烤煙破膜培土農具的雛形。
然而,從靈感到實用,道路并非坦途,農具該借鑒什么工具?手柄材料如何選擇?握持結構怎樣設計采最省力?一個個難題接踵而至。首次試用效果不佳,破膜不理想;改進后的第二版又出現了培土不均勻的問題。“我們連續試驗了十幾版才找到最佳方案。”技術骨干王竹青回憶道。當最終版農具在煙田里順暢工作時,特意邀請來的老煙農輕松完成的樣子,讓團隊成員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使用研制農具后的作業模式
這把小小的農具,帶來的效益實實在在。在柏楊壩鎮的煙農算了一筆賬:他家20畝煙田,往年這個環節14個工,花費1400元;今年使用新工具,6個工就干完了,省下了800元。“更重要的是,腰不酸,干活輕松多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該農具將畝均作業時間從5.56小時降至2.12小時,效率提升高達2.62倍。
如今,即使在移栽季節過后,提起這個“新式武器”,柏楊壩鎮的煙農們依然津津樂道。55歲的煙農老周感嘆:“以前干完活,腰都直不起來,現在站著就能操作,輕松多了。”
利川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主要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獲獎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創新機制。“我們要讓更多‘小發明’解決‘大問題’,為鄉村振興貢獻煙草力量。”
一個源于田間地頭的小發明,不僅減輕了煙農的辛勞,提升了生產效率,更獲得了省級質量管理實踐的認可。這個小小的破膜培土農具,正以其切實的成效,悄然推動著傳統農業向更輕松、更高效的方向邁進。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