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卷煙市場中,“老六”是一個特定的稱謂,它指的是那些銷量不佳、市場接受度低、常常滯銷的卷煙品種。這些卷煙可能因為品牌培育策略失誤、產品設計不符合消費者口味、市場過度飽和等各種原因,而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卷煙品種較少的計劃經濟時代,“老六”并不存在。但隨著卷煙品種的日益增多,客戶挑選余地越來越大,那些不受歡迎的卷煙開始應運而生。其實,這只是“老六”產生的表面現象,其背后的人為因素更為突出。那么,“老六”產生都有哪些原因呢?來聽聽筆者的分析。
一、與品牌培育計劃相左
為了培育在國內、國際有競爭力的大品牌,在本世紀初期,各省煙草公司紛紛實施品牌整合、公司重組戰略。比如:江蘇中煙有限責任公司由原南京卷煙廠、淮陰卷煙廠和徐州卷煙廠整合而成,三家煙廠均統一使用“南京”牌子面市,擴大了品牌影響力,得到了消費者認可,品牌競爭力也得到了提升。
與此相反,有的公司卻反其道而行之。不是努力鞏固多年來苦心經營的品牌成果,而是另辟蹊徑,打造新的品牌,企圖新老品牌齊頭并進,貪大求洋。不僅新品牌立足不穩,由于營銷精力過于分散,還使老品牌擴張能力受到打壓。新品牌占領不了市場,只能靠營銷手段強力推進,硬擠入店鋪,在初期不被商家和消費者認可后,企圖靠堅韌不拔的毅力“蠶食”市場,最終被證明回天無力,計劃失敗,落得進退兩難的境地。有些煙不僅在全國大市場沒有爭取一席之地,即使在原產地銷量也不樂觀,成為了“老六”中的極品。
二、忽視老品牌,過度“求新”
有的卷煙不注意研究客戶心理,忽視大品牌卷煙傳統包裝、標識的“戀舊”效應,在推出新品時,煙盒設計主打怪異,讓客戶難以理解;外包裝不在放大既有品牌優勢上下功夫,而是弱化品牌效應,使老產品、新產品外觀上風馬牛不相及,在視覺上行成“真空”“斷檔”。得不到顧客認可。客戶不愿意看,更懶得騰出精力像專家一樣研究它的“精妙”,這類煙成為“老六”自然也沒有懸念。
還有的卷煙思路與上述類似,也在此一并提出。有的卷煙太看重本地地域文化元素,以為本地人懂的,外地人就該懂。以此為新品卷煙“代言”并堂而皇之登上卷煙“封面”,只可惜這類文化多數人聞所未聞,個中情愫全國消費者知者寥寥,這樣做起到的效果是喧賓奪主,到底是誰宣傳了誰?好像沒人能參透。這是營銷不力的典型案例,但與營銷人員無關。屬于策劃失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老品牌原地踏步,新品無人問津。因為在消費者印象中,新老產品好像不是“一家人”。
三、口感偏離大眾口味
有的卷煙口感差得幾乎無人愿意接受,最起碼我經營卷煙十幾年來,還沒聽說有人喜歡這款煙。別說賺錢了,哪怕平價甚至賠錢都沒人買。偶爾騙了個把客戶購買,下次再來的反饋肯定是“這煙不能抽”,沒有例外。這種煙一直鍥而不舍地推出,其中原理頗令人費解。消費者不抽,煙販子不收,到底是誰在支撐著它一路走到現在?卷煙廠從來不做滿意度調查嗎?最起碼業務員在同公司打交道時,也會有所反饋,難道是在裝不知情?沒有必要啊!
四、“跟風”跟得不是時機
全國第一款細支煙之所以能風靡全國,并非因為其口感特別出眾,當然口感也不能太差;關鍵在于它是細支這一新穎的形式。我曾經嘗試勸說一個從不抽細支煙的顧客嘗試一下,但他以“辣嗓子”為由拒絕了,這說明細支煙的流行并非完全基于口感。
當初細支煙作為新事物出現時,緊跟其后的產品往往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如果跟風速度太慢,市場就已經不再那么熱衷了。當細支煙在總供貨量中占據一半時,再推出的細支煙就面臨著更加激烈的競爭,它們站在了一個相對公平的起跑線上。只有那些能夠迎合大眾口味的細支煙才能勉強生存,否則就只能淪為“老六”,在市場中熬時間等死。
五、單品投放過量,人為催生“老六”
單品持續大量投放,導致市場過度飽和,人為地造就了“老六”現象。這種情形在部分高檔煙中表現明顯。本來市場接受度就不高,偶爾銷量有所起色,公司卻立即大量增加投放量,結果迫使零售戶不得不賠本銷售,甚至選擇不訂。公司卻持之以恒地重復這種操作,最終導致“老六”品種越來越多。
總而言之,“老六”現象的產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于卷煙廠和煙草公司而言,應深入市場調研,科學決策,注重品牌培育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同時,密切關注市場動態,靈活調整營銷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消費者需求。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穩操勝券,避免“老六”的尷尬境地。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