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農歷臘月二十七,清晨,山東濟南飄起了雪花。上午8點,記者來到位于歷下區文化東路的九樂煙酒超市,這里位于城市主干道,周圍居民小區和企事業單位較多。推開店門,記者看到不足50平方米的店鋪里,貨架上整整齊齊碼著成箱的商品、禮盒,收銀臺前三四個顧客排隊結賬。店主袁曉霞正踮著腳從高處取下一個茶葉禮盒,轉頭瞧見記者,笑著揚了揚手:“稍等,我招呼完顧客就來!”
袁曉霞穿一件玫紅色外套,頭發利落地綰在腦后,說話時眉眼彎彎,聲音溫柔而清脆。今年50歲的她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做過會計,2008年創業開店,從歷山路到文化東路,一干就是16年。
“這兒地段好,居民小區、企業扎堆,客源穩定。”袁曉霞一邊理貨一邊說,“幾年前我還加盟了‘濟煙悅購’,店鋪升級后,大家都說店面更整潔敞亮了。”
臨近春節,店里客流量較大。正與袁曉霞聊著,一位顧客進店后直奔酒水區:“還是老樣子,兩瓶那個……”話未說完,袁曉霞已拎出兩瓶包裝好的酒,說:“老張,給親家帶的?是這個沒錯吧?可以搭盒阿膠糕,配紅禮盒,喜慶!”顧客連連點頭,又指著貨架上的堅果禮盒問價。袁曉霞繞出柜臺,抽出一件遞過去:“這款性價比高,腰果、巴旦木都是獨立包裝,您摸摸,盒子厚實不掉價。”三言兩語間,顧客拎著年貨滿意離去。
“送禮是門學問,得替顧客把面子、里子都顧全。”袁曉霞翻開柜臺上的筆記本,密密麻麻記著顧客們的需求:王阿姨初四要給兒媳娘家送海參禮盒,趙奶奶的外甥第一次見家長得備“四樣禮”……
“我這家店,熟客占六成,誰家孩子升學、誰家老人喝什么牌子的酒、誰提前和我溝通了送年貨的事兒,這些信息我都記下來,提前琢磨好。節前,客戶經理還根據我這店的情況進行了個性化的經營指導。”她的語氣里帶著會計人的嚴謹,“元月前就備好了貨,不能斷貨,更不能壓庫存。賣貨我會站在顧客的角度推薦,讓他們省心又省錢,效果還好,大家都開心。”
袁曉霞在店里。王娟攝
說話間,一位白發老奶奶推門進來。“小袁啊,我老伴昨天訂的煙……”袁曉霞趕忙迎上去攙住老人胳膊:“劉姨,三條煙,早就留好了,一條給女婿,兩條送親家,對吧?”她轉身從庫房抱出三個印著燙金花紋的禮盒,又拎出一袋紅棗夾核桃:“您說親家母血糖高,我單裝了木糖醇點心,用藍綢帶系的,和煙分開放。”老太太攥著袁曉霞的手直念叨:“比閨女還貼心!”
店鋪一側,老顧客王大哥正喝著袁曉霞泡的茉莉花茶等結賬。“袁姐這兒買的不是貨,是情分。”他指著墻上掛著的“誠信經營”牌子感慨道,“聽說我家閨女從北京回來過年,她早早就備好了孩子愛吃的食品。過年買酒,一些品牌回收空瓶搞活動,她都會提醒我們。”
一家小店,讓袁曉霞與許多顧客不僅有生意往來,更建立了深厚的鄰里情誼。她常常為熟悉的顧客張羅子女的婚事,熱心地介紹合適對象。逢年過節,看到一些大姐大姨忙得腰酸背痛,她還會推薦自己使用后覺得效果不錯的膏藥。
柜臺后的日歷上,農歷臘月二十八被紅筆圈了起來——這是袁曉霞年前最后一天營業。袁曉霞的婆家在德州,幾天前,婆婆打來電話:“曉霞啊,年貨我都備好了,就等你回來掌勺!”說到這兒,她眼角眉梢漾起喜悅,掏出手機給記者看相冊:冰箱里塞滿醬牛肉、炸酥肉,陽臺上晾著灌好的香腸,窗臺上排著發好的面團……“老人年紀大了,所以今年我給自己提前放幾天假,早點回家陪老人過年!”袁曉霞說,年夜飯的菜單她都列好了,就等著一家團聚時大展身手。
傍晚,雪漸漸停了,夕陽透過玻璃門灑在店里紅彤彤的商品禮盒上。袁曉霞開始收拾回鄉的行李。后備箱里除了年貨,還塞著給婆婆買的護膝、給妯娌帶的護手霜。她最后檢查了一遍店里的水電,轉身鎖門。雪地上留下淺淺的車輪痕跡,延伸向燈火漸次亮起的街道。
一家小店,成為年味的中轉站。在這座城市里,無數個“袁曉霞”正帶著滿滿的煙火氣奔赴團圓。她們是最懂人情冷暖的“生活家”,用瑣碎里的細致、真情間的智慧,編織著中國年最溫暖的底色。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