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我國的活動主題為“無煙,為成長護航”,旨在呼吁全社會共同參與,為廣大青少年營造一個無煙、清潔、健康的成長環境。
為青少年創造一個無煙環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育有著重要意義。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期,身體的器官與健康機能尚在發育當中,無論是自身主動吸煙或被動吸入“二手煙”,都會對他們的肺功能產生損害,誘發呼吸道疾病。而青少年吸煙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根據國家衛健委的數據,15歲以上人群吸煙率由2018年的26.6%下降至2020年的25.8%;但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電子煙使用率有所上升,2021年16.1%的青少年使用過電子煙。
雖然修訂后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在未成年人活動場所全面禁煙,不向未成年人售煙”,但未成年人購煙從來都不是難事。2021年,一項在全國多個城市對學校周邊卷煙和電子煙銷售點、煙店進行調查的結果顯示,近半數卷煙銷售點沒有按照法律要求擺放“禁止向未成年人售煙”標識,幾乎所有卷煙零售商和超過2/3的電子煙經銷商沒有按照規定查驗未成年人身份證明、未執行不向未成年人售煙的規定。退一步講,在網購、外賣等線上購物方式如此發達的當下,即便線下門店對于面對面售煙嚴格執行規定,也很難有效阻止未成年人購煙。
解決青少年吸煙問題,除了杜絕對未成年人售煙,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從心理上拒絕吸煙。創造無煙環境的重要性正在于此,只有減少青少年對煙的“耳濡目染”,去除吸煙是“長大的表現”“成人社交日常”甚至是“酷帥代名詞”等想法,才更有可能讓他們拒絕第一支煙。
青少年有大量時間和場景是暴露在吸煙環境之中。中國疾控中心數據顯示,2021年,青少年過去7天內,在家、室內公共場所、室外公共場所或公共交通工具看到有人吸煙的比例為56.4%,在過去30天內,39.9%的青少年在學校看到有人吸煙。也就是說,有超過一半的青少年在公共場所看到有人吸煙,在明令禁煙的學校里都有四成青少年看到有人吸煙。
今年,北京市控煙協會的調查顯示,在25家(占比69.44%)學校和幼兒園的門口或家長等候區,能看到家長吸煙現象,在18家學校和幼兒園(占比50.00%)校門口或家長等候區能聞到煙味;大部分學校門口或家長等候區的家長吸煙情況比較嚴重。中小學甚至幼兒園門口的家長等候區成了“吸煙重災區”,如此頻繁地暴露在吸煙環境內對孩子們心理潛移默化的影響難以估量。
作為成年人,是否以健康為代價保持吸煙習慣也許可以稱為選擇,但為青少年創造無煙環境卻是身為社會公民的責任。目前我國雖然尚未有全國層面的控煙立法,但截至今年1月已有20多個城市實施了地方性控煙法規。其中,北京、上海和深圳等13個城市的法規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中“室內百分百全面無煙”的要求;上海更在近日發布了國內首套標準化室外吸煙點標識和引導標識。然而,在現實中,大量可見在禁煙的室內環境中吞云吐霧的場景,甚至有上述在校門口形成的吸煙重災區,實在是不該。
設立世界無煙日,旨在宣揚不吸煙的理念,成年人為自身健康計盡量少吸煙,即便有吸煙習慣也應保持在吸煙區內,絕不該在禁煙的室內、學校等場所吸煙。為青少年創造無煙環境,需要成年人的自律與自覺。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