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期間,武漢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長黃遠霞提醒,除了傳統卷煙,還要特別提防新型“電子煙”對青少年的侵蝕。
我國共有3.5億煙民
還有近7.4億人被動吸煙
根據《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2020》統計,我國煙民總數達到3.5億,占總人口的1/4左右。值得關注的是,除了煙民以外,還有近7.4億人被動吸煙。這意味著,即便你本人并不吸煙,也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被迫吸入煙霧,成為被動吸煙的受害者。從這一角度看,吸煙絕非一種無傷大雅的個人習慣,而是危害公眾健康的社會行為。
“我們會經常聽到一些煙民說,吸煙的張三比不吸煙的李四活得更久,由此得出吸煙不影響健康的結論。”黃遠霞介紹,這其實是一種詭辯,個體之間的比較沒有參考價值,只有大數據才有借鑒意義。我們說的煙齡與肺癌發病率成正比,是一個群體概念。根據國家衛健委數據,我國每年因吸煙死亡的人數逾100萬人,超過結核病、艾滋病和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之和。
吸煙首當其沖的危害是引起肺癌。統計發現:煙齡在20年至60年的人,肺癌發病率比不吸煙人高出100倍;煙齡在15年至25年以上的人,肺癌發病率是不吸煙人的4倍。
與此同時,吸煙可危害人體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以及生殖系統。研究表明,21%的冠心病引發的死亡與吸煙有關;30%的癌癥引發的死亡與吸煙有關;82%的肺氣腫和慢性肺病引發的死亡與吸煙有關。
電子煙同樣含有尼古丁
有可能成為新煙民的“培養皿”
在“吸煙有害健康”已形成共識的當下,電子煙憑借“戒煙神器”的概念風靡市場,不僅受到老煙民的追捧,甚至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潮玩”。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發布的《2021年中國中學生和大學生煙草流行監測結果》,2021年,大學生使用過電子煙的比例為10.1%,現在正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為2.5%,均高于2018年成人煙草調查結果;中學生使用過電子煙的比例為16.1%,現在正在使用電子煙的比例為3.6%,均高于2019年學生煙草調查結果。在電子煙的使用人群中,中學生比例顯著高于大學生,呈現出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電子煙是一種模仿煙草的電子裝置,一般由電池、加熱霧化器和儲存煙液的煙彈等組成。”黃遠霞介紹,此前市場售賣的煙彈中,90%以上是非煙草口味,比如水果味、糖果味、薄荷味等。新奇的口感加上炫酷的外殼,吸引了不少判斷力差、追求新鮮感的青少年。
“電子煙消費群體出現低齡化趨勢,說明它對未成年人更具有迷惑性。”黃遠霞介紹,不論電子煙廣告中如何粉飾和美化,其主要成分仍然是尼古丁,這一點和卷煙并無區別。在電子煙的“入門效應”下,有可能吸引本不吸煙的人對尼古丁上癮,進而成為吸煙者。
鑒于電子煙的潛在危害,去年5月1日,《電子煙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全面禁止銷售煙草口味以外的調味電子煙和可自行添加霧化物的電子煙。同時,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產品,禁止在學校周邊設電子煙產品銷售網點。
戒煙需創造“無煙”環境
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戒煙難,可以從軀體依賴、心理依賴和社會文化因素三方面找到答案。
黃遠霞介紹,吸煙時,尼古丁很容易被呼吸道上皮細胞、口腔黏膜和皮膚吸收,并在大約10到19秒后到達大腦,與中樞神經系統的受體結合,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讓人產生欣快感。吸煙者就會陷入“吸煙一時爽,一直吸煙一直爽”的惡性循環。每當吸煙者想要擺脫這種依賴時,就會飽受焦慮不安、頭暈、頭痛、注意力不集中、精神萎靡不振等戒斷癥狀的折磨。
除了軀體依賴,戒煙者還面臨“心癮”考驗。在吸煙者感到緊張、壓力、孤獨、無聊或生氣時,經常會用吸煙來緩解這些不良情緒。這些不斷被強化的行為最終可導致精神依賴,即產生心理上的依賴。
在我國,吸煙通常被視為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隨著交往程度的加深,朋友、同事、上下級之間彼此遞煙的行為更為頻繁,這種“社交性上癮”也給戒煙造成極大困難。
“吸煙者深知吸煙的危害和戒煙的好處,從而發自內心產生戒煙的意愿,堅定戒煙的決心,是戒煙能夠順利進行的先決條件。”黃遠霞給愿意戒煙的朋友幾點建議:
主動創造“無煙”環境,扔掉打火機、煙灰缸和香煙。鄭重告訴身邊的人自己要戒煙,叮囑吸煙的朋友不要當著自己的面吸煙,讓身邊人監督自己戒煙。想吸煙時,通過喝茶、吃零食或進行某一項有興趣的活動來分散注意力。對于有嚴重煙草依賴的人,一定要到醫院的戒煙門診尋求幫助,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治療。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