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9月1日,上海市地方標準《室外吸煙點設置與管理要求》正式實施。這是國內首個室外吸煙點的標準規范,為場所和單位合理、規范設置和管理室外吸煙點提供專業指導和技術支撐,發揮室外吸煙點在疏導和規范室外吸煙行為中的作用。今年年底前,上海將完成300個室外吸煙點示范點建設。
在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管好“一根煙”是公共健康領域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超大城市治理的一環。近年來,從制定頒布《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到首次修訂該條例后實現室內全面禁煙、再次修訂后將電子煙納入公共場所禁煙范圍,到如今實施室外吸煙點相關標準,當地加強控煙力度的努力有目共睹。
上海控煙工作的足跡,其實也是國內諸多城市探索控煙治理的縮影。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4個省份出臺省級控煙相關法規,254個城市出臺市級控煙相關法規,全面無煙法規保護人口比例不斷提升。
無煙環境建設,立法和制定相關標準只是第一步,后續的嚴格落實、有效監管以及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更為關鍵。要知道,吸煙行為的瞬間性、電子煙不產生煙蒂等因素,加大了違規吸煙行為的勸阻或執法難度,客觀上要求動員更多社會力量進行共治。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多地已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在北京,市民可隨手拍下控煙不力場所,投訴到“控煙一張圖”微信投訴平臺,相關投訴實時更新,便于志愿者和衛生監督部門勸阻和執法;在深圳,安裝在公共禁煙區域的控煙“電子眼”每3秒更新一次空氣數據,煙味一濃便自動報警,并實時傳輸到后臺,執法人員在手機上就能查看線索,進而精準執法。
無煙環境建設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在公共空間里,如何在尊重吸煙者的權利和保護非吸煙者免受二手煙傷害間找到平衡點,是更成熟、可行的控煙思路。眼下,上海實施室外吸煙點地方標準,正是對這一思路的踐行——通過完善標準和規范、加大科技賦能、社會多方共治來實現疏堵結合,讓控煙工作更加精細化。期待這樣的嘗試和探索能更多一些,為控煙行動積累更多經驗、凝聚更多共識。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