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這里是無煙商場,如需吸煙請跟我到指定吸煙點。”在上海靜安蘇河灣萬象天地,身披藍馬甲的志愿者老陳每天要說上百遍這句話。
隨著上海13處室外“游煙”治理示范區的落地,像他這樣的控煙志愿者已突破萬人規模,成為上海法規之外最柔軟、也最堅韌的控煙力量。
2024年,上海全市志愿者累計巡查場所11.18萬戶(次),向執法部門提交處罰建議115例,采納率高達93.9%。一串串數字背后,是一座超大城市把“政府獨奏”變成“社會合唱”的生動縮影。
萬名“編外執法員”:從街頭到云端的社會網絡
上海現有實名制核心控煙志愿者3500名,加上街鎮機動力量,總人數逾萬,覆蓋全部16個區、215個街鎮。
他們中既有退休阿姨,也有大學生、白領、外賣小哥,更有“學徒少年”親子檔。虹口區今潮8弄的“弄堂共建先鋒隊”把50多名物業保安、保潔編入志愿網格;浦東機場聯合高校組建“空港志愿團”,每天20名大學生在航站樓外柔性勸導。
線下巡查之外,“控煙熱力地圖”小程序把志愿者延伸到線上:市民拍照上傳違規線索,后臺實時推送給就近志愿者“搶單”,形成“群眾吹哨、志愿者報到、執法跟進”的閉環。2024年,平臺共收到線索1.2萬條,七成在30分鐘內得到志愿者響應。
“三件套”柔性勸導:讓執法更有溫度
法規是鋒利的,志愿者是溫暖的。上海為志愿者設計了統一培訓教材——“柔性勸導三件套”:
一個微笑:心理學課程教會志愿者“先肯定再引導”,用一句“理解您煙癮難忍”化解對立;
一張卡片:印有中英雙語禁煙法規、最近吸煙點導航二維碼及12320戒煙熱線;
一份紀念:遞上可降解滅煙袋,鼓勵煙蒂帶回吸煙點集中處理。
在迪士尼樂園,志愿者把勸導詞編成滬語快板,“米奇都說贊”的視頻在社交媒體傳播后,游客配合度提升40%。
從“旁觀者”到“主人翁”:志愿文化的溢出效應
志愿服務的核心不僅是“管煙”,更是“管人”。當市民穿上藍馬甲,身份瞬間從被管理者變為城市主人。
普陀區“學徒少年”志愿服務隊用樂高積木搭出“肺部與焦油”模型,在商圈路演中吸引孩子圍觀,家長掐滅煙頭的動作比任何說教都干脆;七寶領展廣場把志愿者積分與商戶“星級評定”掛鉤,誰家門口煙頭多就扣分,物業經理笑稱“比罰款還管用”;戒煙門診醫生加入志愿隊,在巡查時現場為煙民測一氧化碳,“吹口氣就知道肺年齡”,當場預約戒煙門診的比例超過三成。
制度托底:讓善意可持續
志愿服務不能僅靠熱情。上海構建了“時間銀行+保險+培訓”支持體系:
時間銀行:志愿時長可兌換社區食堂餐券、公園年卡,甚至抵物業費;
保險保障:市財政為注冊志愿者購買人身意外險,最高理賠30萬元;
持續培訓:每年兩次復訓,課程涵蓋新法規、急救技能與沖突調解。
2024年復訓考試通過率98%,志愿者流失率僅5%,遠低于國內同類項目平均水平。
全球視野下的“上海方案”
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健康促進大會案例集》中,將上??責熤驹阁w系列為“城市社會共治典范”。其經驗可概括為“三化”:
常態化——把志愿巡查寫進《健康上海2030》行動方案,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專業化——醫學院校開設“控煙與健康傳播”學分課程,學生可憑志愿時長抵學分;
數字化——“控煙熱力地圖”已與“隨申辦”市民云打通,一鍵查詢吸煙點、一鍵投訴。
正如市愛衛辦所言:“法規劃出底線,志愿者提升高線,兩者相加構成上海的天際線。”
當最后一支煙在藍馬甲的勸導下熄滅,城市亮起的不只是無煙的招牌,更是市民共建共享的文明燈塔。從外灘到迪士尼樂園,從“學徒少年”到古稀老人,上海用萬名志愿者證明:控煙不僅是醫學命題,更是社會治理命題;不僅要“最嚴禁令”,更要“最廣動員”。當“藍馬甲”成為城市流動的風景線,無煙上海也就從愿景走向了日常。
原創聲明:本文系煙草在線用戶原創,所有觀點、分析及結論均代表作者個人立場,與本平臺及其他關聯機構無關。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決策建議或專業指導。本平臺不對因依賴本文信息而產生的任何直接或間接后果承擔責任。
版權聲明:未經作者書面明確授權,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全文/部分轉載、摘編、復制、傳播或建立鏡像)使用本文內容。若需轉載或引用,請提前聯系煙小蜜客服(微信號tobacco_yczx)獲得許可,同時注明作者姓名及原文出處。違反上述聲明者,作者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