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初歇,麓綠風輕。
走進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十字回族苗族鄉的青山村,一片片備耕待春播的產業地,一排排整齊有序的養殖大棚,一棟棟精美別致的民居,處處生機勃勃。
而就在不遠的過去,青山村還是國家級三類貧困村,窮困、落后。村民們以種植傳統農作物為主要收入,勉強養家糊口。
近年來,依托烤煙產業,青山村在產業強、生態好、農民富上積極探索,走出一條融合發展、循環發展的道路。
烤煙是青山村的重點產業之一,已經助力一批又一批煙農發家致富。
45歲的撒玉平已經種了十多年烤煙,今年種了70多畝。同時,他還是村里育苗專業隊的隊長,一家人的生活費用和三個娃娃的學習費用,都依靠這些煙葉。
撒玉平告訴記者,剛開始種煙時,由于生產設施不完善、缺少技術和資金,他每年只能種七八畝。后來,隨著煙田生產設施的逐漸完善,加上煙草部門的技術支持和專業化服務的助力,撒玉平的種煙規模不斷擴大。
2020年1月20日,青山村煙區產業綜合體正式成立。建設煙區產業綜合體,是煙草行業為穩定煙葉產業、助力煙農增收、助推鄉村振興提供的一套可行方案。
青山綜合體主要建設區域1850畝,重在依托青山村本地烤煙產業優勢,打造以煙為主、產業配套、多業融合的現代化農業壩區。
青山村緊緊抓住這一機遇,結合本村實際,組織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保底”等方式,統一流轉土地,實現了穩收土地流轉金、勞務收入金、產業分紅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
綜合體建成后,青山村一方面根據土壤性質不同劃分出6個片區,分別實行“煙蔬”“煙藥”“煙稻”等輪作茬作模式;另一方面依托煙葉基礎設施構建“烤房+食用菌種植(農產品烘干、儲藏)”“大棚+社會化育苗”“農機+社會化服務”等綜合利用模式。
陳興全就是一位既種煙又種蔬菜的農戶。2020年,煙葉采收完,他就在自己的35畝煙田里撒了菜種。“煙葉交售以后,蔬菜每畝也賺了4000多元,收成不錯。”陳興全說。
產業興起,為青山村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2020年,青山綜合體共實現產值789.22萬元,實現勞務收入350余萬元,其中,63名產業工人人均收入近4萬元。
今年26歲的馮培興是一名聾啞人,專業化育苗服務啟動后,他便成為煙葉育苗工場里的一名員工。“在育苗工場每月收入3000元,加上土地入股等,算下來也能夠維持他自己的家庭開支了。”馮培興的姑姑馮恩榮說。
在產業打造過程中,青山村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定不移將土地資源、環境優勢轉化為生態產業、生態經濟的優勢。
除了種植業,青山村的養殖業更是風生水起。全村分布著億禽牧業、合彩蛋雞養殖場、肉牛(黑牛)養殖場等大型養殖場,還有許多各類小型養殖場。
為了解決好牲畜糞便堆積問題,青山村采用貯藏發酵的方式生產有機肥,探索出了“煙后種植牧草—青貯飼料—有機肥—反哺煙地(有機蔬菜)”“有機肥—經果林—林下養殖”的山村生態循環利用發展模式。
“隨著種植業的蓬勃發展,一直困擾養殖業的動物糞便派上大用場,我們不用再擔心養殖業污染環境了。”青山村村委會副主任周梅說,近幾年村里先后種植了蜂糖李、三七、板藍根,都需要有機肥,以前臭不可聞的糞便現在終于派上了用場。
據介紹,青山村每年生產使用有機肥1萬余噸,全部用于烤煙、蔬菜、花卉、稻谷等配套作物生產,此舉有效改善了復墾耕地的質量,實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產業。
此外,青山村還依托村里的農業產業合作社,與利民烤煙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合作,研發蟲草酒、天麻面、咸菜小食等高附加值深加工產品。
目前,青山村正借助被評為第四批“貴州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的契機,結合村內的農業產業帶、花卉種植基地等資源,打造具有體驗農業、生態觀光、科普教育等功能的近郊鄉村游好去處,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
2020年,青山村人均純收入1萬余元,村里九成以上村民建了新房,六成以上村民家里有了小轎車。
如今的青山村,產業強了、環境美了、生活富了,一幅鄉村振興民族村的畫卷正在春風里徐徐展開。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