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山,左彎右彎,翻過一山又一山。近日,記者一行乘車從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城到洋中鎮后樓村,50公里山路,繞了幾十個彎,開了一個多小時。
這是當地常見的盤山路。這一條山路,尤溪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工作人員一年就要走幾十趟。
他們,為什么如此奔波?當記者站在后樓村偌大的烤房集群前放眼望去時,似乎得到了答案——滿眼綠色的鄉村里,“光伏烤房”掩映其中,相得益彰,別有特色。
“烤房集群光伏發電頂棚建設,切實增強了村集體的‘造血’功能。”后樓村黨支部書記林城深有感觸地說。
這個烤房集群,可以為周邊5個村莊近2000畝土地提供煙葉和稻谷烘烤服務,光伏發電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25萬元收入。這對原先產業發展薄弱的后樓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從選址、考察、辦手續到土地的開挖、平整、硬化,再到烤房安裝等,這背后的辛勤付出,一道道盤山路是最好的見證者。”尤溪縣局(分公司)局長、經理鄒新根說。
不僅在后樓村,2021年以來,尤溪煙草開展烤房集群建設18處,優選溫光條件好的12處推進烤房光伏頂棚項目建設。全縣建設烤房光伏頂棚面積24300平方米,裝機容量達4750千瓦。去年年初,全縣最大的烤房集群在洋中鎮洋中村投入使用,98座生物質燃料烤房全部搭建了光伏頂棚。
“光伏+烤房”成功的背后,離不開機制的創新。
按照上級工作要求,尤溪煙區烤房建設堅持煙草補貼、集體產權、集群建設、多方投資、有償使用。同時,煙草部門、村集體、光伏企業三方聯合成立項目推進工作小組,創新推進光伏頂棚建設,尤溪煙草作為牽頭部門搭建合作平臺,協調多方資源。項目由村集體和光伏企業共同出資,實行股份制,村集體占股25%左右。
以梅營村為例,此前村里有幾百畝耕地基本處于撂荒狀態,村集體收入薄弱。為改善村集體收入狀況,助力該村增加“造血”功能,去年,尤溪縣局(分公司)協調村集體利用436畝閑置土地開展煙稻輪作,并新建烤房20座,同時推進光伏項目建設,村集體年收入增加近20萬元,還解決了部分村民家門口就業問題。
有思路就有辦法,有付出就有收獲。“目前這些光伏頂棚年發電量546萬千瓦時。項目投資期內預計可累計發電1.36億千瓦,售電收入超5000萬元。”尤溪縣局(分公司)煙葉辦主任胡裕闊算了一筆賬,“其中村集體年收入55萬元左右。另外,每座新建烤房每年可為煙農增收5500元左右,其中節約燃料成本約2000元,煙葉利用率提高3%左右。”
得益于前期成功經驗,2021年至2022年,尤溪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將烤房新建和技改結合,在全縣推廣生物質燃料烤房865座,提升了綠色生產水平,并降低了煙農烘烤成本和勞動強度。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有益探索,在產業融合的綠色低碳模式下,煙草企業積極融入大農業,助力鄉村振興形成良性循環。
“以煙促稻、以煙穩糧,事實證明,煙稻輪作更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鄒新根告訴記者,小丘變大丘、“巴掌田”變規模田,通過整村土地流轉、田塊規模整合,結合撂荒地復墾,尤溪縣今年新增良田近5000畝。
截至2022年年底,尤溪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通過加強政策宣傳、強化技術指導等措施,協助推進撂荒田塊復墾4000多畝。
尤溪模式是福建煙區各級煙草部門在推進煙草農業現代化建設中不斷創新實踐的縮影,折射出福建煙草為產業融合、鄉村振興、綠色發展所作的種種有益嘗試和探索。
盈盈春日,群山環繞下的煙田綠意盎然、充滿生機,承載著煙農和煙村的新希望。
尤溪縣臺溪鄉象山村烤房群及光伏頂棚。
尤溪縣溪尾鄉大寧村烤房群及光伏頂棚。
尤溪縣局(分公司)煙葉工作人員查看煙苗生長情況。劉娜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