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來到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蒼山下、洱海畔隨處可見人們辛勤勞作的身影,忙碌的景象展現出別樣生機,每個人臉上都喜帶笑顏,勾勒出一幅繁榮和諧的景象。
田間的玉米苗綠意盎然。馬小然攝
一地多種搏新收
2022年,由中國農業大學、云南農業大學、大理州政府、煙草部門等創辦于大理市的煙草科技小院,在著力保護洱海環境的前提下,開創出一套“煙葉+N”的產業組合模式,實現了作物一年三熟,讓當地農民增收落到實處。
眼下田里綠油油的是煙后套種一季短周期的晚秋玉米,2023年大理市在灣橋鎮、喜洲鎮、銀橋鎮區域套種晚秋鮮食玉米的田地共8675畝。在種植區域的選擇上、種植主體的落實上、栽種品種的選擇上、播種時間的管理上和成熟采收的時間上都有嚴格的統籌、協調、跟蹤、督導、考核部署工作,旨在形成村組、合作社、農戶多方共贏的產業發展鏈,推動作物栽種的協同持續發展。
“以前我們的地種完煙葉就空閑下來了,如今,大理海西已經形成煙葉—鮮食玉米—富硒油菜一年三熟的多元增收模式,雖然忙碌起來了,但收入也不斷增多。”說起多元增收模式,大理市銀橋鎮農戶楊吉元贊不絕口。據介紹,今年他煙后套種20畝玉米,預計畝產值在8500元以上。
農旅融合促增收
大理市銀橋鎮磻溪村,負有盛名的網紅打卡點S灣就坐落在此處。近年來,磻溪村結合當地的優勢自然資源和農業產業資源,積極發展旅游產業,開創出農旅結合特色發展之路。
磻溪村在煙后套種的油菜,每年春天油菜花迎春綻放,簇擁在白族民居周圍,形成別具一格的景色,吸引了大批游客爭相前往拍照打卡。
游客在磻溪村S灣打卡留念。馬小然攝
游客量的增加帶動了磻溪鎮經濟總量的上升,磻溪村也在已有的民宿、餐飲業的基礎上,新增了特色下午茶咖啡店、旅拍店、村莊旅居項目等,現在的磻溪村已然成為大理的一張名片,是各地游客到大理必打卡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煙草科技小院在磻溪村推廣示范了2000畝綠色智能肥,提升了肥料的持久性和利用率,對降低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起到積極作用,保護了洱海的生態環境,農業的綠色發展也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磻溪村依托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打造產業聯合體,形成可復制的有效模式,實現了土地增值、農民增收、財政增長的良性循環。現在很多外出務工的磻溪村民開始回流,從事農業生產與文旅相結合的方式來為家鄉作貢獻,而磻溪村的成長也正是洱海沿岸各村落現代化發展的縮影。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洱海沿岸的各鄉村深深受益,在依山傍水的良好生態環境下,洱海沿岸各村落定能在鄉村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