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頭鎮位于山東臨朐縣西南部,面積168平方公里,下轄22個行政村、79 個自然村,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是國家農業產業強鎮。該鎮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農業方面以種植煙葉、山楂、紅香椿、中藥材為主,農產品品質優良,產業鏈條完整,現有臨朐烤煙、寺頭山楂、寺頭紅香椿3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該鎮煙葉種植面積穩定在 5000 畝以上,有寺頭和呂匣兩個煙站,服務煙農159戶。煙葉產業作為該鎮的傳統優勢產業,在保障煙農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以煙葉為主、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美好畫卷在寺頭鎮徐徐展開。
秋風送爽,桂花飄香,在山東臨朐縣寺頭鎮的種煙村里,已交售完煙葉的煙農們紛紛盤算著這一年的收成,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村外的山坡上有不少山楂園,紅紅的山楂掛滿枝頭,映照著果農們開心的笑容……以煙葉為主、多元化產業融合發展的美好畫卷正在這里徐徐展開。
站在自家寬敞明亮的院子里,寺頭鎮嶺子村煙農高秀文高興地和家人商量著今年要添置什么新電器。自從2020年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煙葉生產組織模式在當地推廣以來,他從村里流轉了300多畝土地種植煙葉、丹參,年收入達20萬元以上,通過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近年來,在寺頭鎮,像高秀文這樣依靠多元化產業增收致富的煙農越來越多。“我們的致富門路越來越多、日子越過越好,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和煙草公司的大力扶持。”高秀文的話道出了很多村民的心聲。
黨建引領找準發展結合點
寺頭鎮是傳統優質煙葉產區,但是由于山區地形地貌的制約,之前每家每戶的地塊相對零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種植。而煙葉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近年來隨著用工貴、用工難等問題的出現,當地煙葉種植面積一度下降。村里雖然種植其他特色農產品,但銷路難以打開。
“2019年,村集體還沒有固定收入來源,難以改善村莊基礎設施,而且村中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所以作物種植面積有所減少。煙葉作為特色產業,種植面積一度由原來的270畝下降到60余畝。”嶺子村黨支部書記馬永春感慨道。
正所謂“好風憑借力”,2020年,臨朐縣委有關部門協調財政、金融、農業、水利、煙草等部門及相關鄉鎮,聯合出臺關于扶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煙葉生產增加集體收入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土地流轉、設施配套等方面給予種煙村支持。
“當時,縣里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積極倡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模式,煙站的同志也來到村里幫著籌劃村辦合作社,我就帶頭成立了峰陽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煙草公司幫忙協調流轉了村里400余畝土地,規劃打造以煙葉為主,輪作種植丹參、黃芩的煙藥特色產區。我承包了50畝地,其中種植煙葉26畝、丹參20畝,還有幾畝種其他作物。作物種植效益很好,年收入達到13萬元。當年村集體收入達6萬元,我們用這些錢對村里的道路進行了維修養護,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馬永春說。
在臨朐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的積極協調下,該鎮建立了鎮企聯動工作機制,出臺煙葉生產扶持政策,在生態條件優越的區域發展煙葉產業,科學謀劃以煙葉為主的多元化產業布局。此外,該縣局(分公司)還指導煙站黨支部與種煙村兩委加強聯動,發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引進龍頭企業,培育新型種植主體,推進基本煙田建管用一體化。
“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種模式,讓我們農戶改變了原先主要靠外出打工賺錢的觀念。在村里種植煙葉、丹參,既沒有影響收入,還可以就近照顧家人。”作為返鄉創業的一員,高秀文對此深有感觸。
“通過黨建引領,發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現了3個方面的成效:一是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通過鎮企聯動,將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相融合,真正把各方力量凝聚了起來;二是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村集體經濟發展由‘輸血’向‘造血’轉變,助推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三是實現了多方共贏,通過產業融合,搭好一個平臺、搞活一方經濟、帶富一方群眾,促進了農民增收、集體增收、企業增效,推動了農業農村發展和鄉村振興。”寺頭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扈濤表示。
收獲的喜悅洋溢在煙農臉上。
全程托管抓住服務著力點
“以前,種煙地塊得自己協調、幫工得自己去找,處理不好還容易引起矛盾糾紛。現在,煙農服務中心提供一體化服務,我們種煙越來越輕松,而且村里的勞動力也有錢賺了!”高秀文說。
通過發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土地得到集中流轉,煙葉種植規模得到適度擴大,但是規模化種植帶來的用工難題也日益凸顯。村里青壯年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嚴重,難以推動產業發展。
為更好地服務煙農,解決煙農的“急難愁盼”問題,臨朐縣局(分公司)堅持黨建引領,在地方政府的主導下,以煙站的煙農服務中心為載體,組建由煙站和合作社、供銷社、信用社、社區共同參與的“1+4”站社聯盟,整合資源,構建“大服務”格局,為煙葉生產和大農業發展提供土地、物資和技術等全要素服務,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在煙葉生產環節,引進農機、植保等專業化服務組織,在機械作業、綠色防控、專業化分級等方面提供托管服務,整合富余勞動力資源,組建專業化服務隊。
“煙葉采收環節用工量大,要是找不到人幫忙就很麻煩。我原來只敢種十幾畝煙葉,自從有了托管服務,我可以從煙站的煙農服務中心協調雇工,現在種110畝煙葉也不覺得費力。用我們的話說就是:找地不愁、雇人不難、種煙技術不打怵!”寺頭鎮桃花村煙農劉西德笑著說道。
有了托管服務,煙農們不用守在地頭盼人工、盼機械了,可以將一系列機械作業托管出去,省心又省力。托管服務還有利于煙葉生產標準技術的落實,進一步提升煙葉質量,可謂一舉多得。
托管服務不但讓煙農減輕了勞動強度,也讓打工的村民受益頗多。“以前指望孩子給錢花,現在村里發展煙葉產業需要工人,收割丹參也需要工人,我就報名加入了產業工人隊伍。春天移栽、夏天施肥、秋天烘烤,基本一年都有錢賺。我算了算,光打工一年就能收入3萬多元。”說起現在的好日子,桃花村村民孫希花高興得合不攏嘴。
依托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臨朐縣局(分公司)協調組建了包括多個機構和單位在內的特色產業聯盟,在特色產業聯盟內實行“統一組織方式、統一技術方案、統一拓展市場”機制,有效整合土地信息、市場購銷、種植技術等資源,以特色產業聯盟為紐帶實現農業產業服務全覆蓋。
“今年,我們煙站為32戶煙農流轉土地2460畝,為18戶煙農協調貸款183萬元,為22戶煙農協調雇工230人。此外,我們還協助煙農團購了3200畝煙田用的地膜,光這一項就為他們節省了9600元。”寺頭煙站站長馬強介紹道。
寺頭煙站煙技員(右二)入戶講解煙葉生產技術。
多元產業打造致富增長點
連日來,在寺頭鎮石佛村的密集型烤房里,不時傳來爽朗的笑聲。
“俺們村在9月20日就結束煙葉采收和烘烤了,現在閑置的烤房里正在烘干山楂片。山楂采收后,雇人切片,然后用閑置烤房進行烘干,出爐后直接送到村里的專業合作社,1公斤可以賣8元錢,比單純收山楂果賺得多。”石佛村煙農馮海明和村民聊起了自己的致富經。
寺頭鎮是傳統農業鎮,特色產業豐富,怎樣在保證煙葉主業增收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動其他產業發展,提高煙農收入?這成為村兩委和煙草公司面臨的新問題。
臨朐縣局(分公司)與鎮政府相關部門和村兩委加強對接,在科學規劃煙葉發展的基礎上,依托寺頭鎮產業優勢,站在服務大局和做強做大農業產業的角度,引導發展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揮煙葉、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優勢,開展農副產品深加工,利用烤房對采收的丹參、山楂等進行烘干。同時,協調合作社對丹參、山楂片進行深加工,利用電商平臺和線下實體店進行銷售,搭建起相對完整的運輸、銷售產業鏈。
“原先我種的丹參每公斤也就賣十多元錢,現在把丹參加工成丹參茶,售價可以達到每公斤100多元,而且不愁銷路。”高秀文感慨道。
“去年秋天,我在地里種了20畝‘冬牧70’,最后每畝收獲了2噸牧草。今年4月,有奶牛場來收購牧草,光這一項我就收入近萬元。他們把牛糞免費提供給我,作為有機肥施到煙田里,所以今年煙葉油分足、質量高,收入肯定差不了。”嶺子村煙農張吉祥也從多元化產業發展中嘗到了甜頭。
近年來,寺頭鎮積極做好多元化產業規劃,在宜糧地塊推行煙糧輪作,在煙田周邊種植大豆等作物,在其他地塊推行煙藥輪作。同時,與中藥材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指導農戶開展訂單生產,對丹參進行深加工,生產丹參茶、丹參膏等產品。此外,深入開展“煙葉+牧草”一年兩收種植模式研究,與牧業公司協商牧草收購事宜,促進煙農增收。
近年來,以煙草公司為主導,該鎮有關部門加強協作,引導開展訂單生產,幫助農戶增加非煙產品收入。對于自愿出讓土地的農戶,協調他們到合作社務工,使其在獲得土地租金的同時增加工資性收入。在開展訂單生產的基礎上,該鎮積極拓展產品銷售渠道,利用多種媒介擴大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品牌效應。
“科學整合資源,以煙葉產業為支撐,融合非煙產品銷售,寺頭鎮走出了一條集中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的新路子,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也讓農民有了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滿足感。將煙葉生產融入鄉村振興大局,以實際行動助力農民增收,是我們不變的使命和責任!”臨朐縣局(分公司)副經理聶威表示。
通過發展多元化種植、探索產供銷一體化、開展設施設備綜合利用,寺頭鎮推動煙糧、煙藥協調共生、融合發展,有力促進了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一片片“金葉”,就這樣拓寬了山區群眾的致富路。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