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飄過,寒意漸濃。筆者走進湖北省利川市煙區產業綜合體煙田,田野阡陌縱橫、一片碧綠,一塊塊蔬菜長勢旺盛,白菜、油菜薹、兒菜、火鍋菜、粑粑菜等菜品千姿百態,覆蓋田疇。“金葉”收獲后,到處又呈現出一派蔬菜采收的繁忙景象。
長勢旺盛的連片菜田
“我們推進煙區產業綜合體建設,探索多元化產業發展。目前,煙-菜輪作是利川較為成熟的模式。”利川煙草專賣局(營銷部)負責人說,通過煙-菜輪作,探索多元融合“新路子”鋪就強村富民“快車道”。
在汪營高速公路出口一側,一望無際的菜田里人群來回穿梭,忙碌勞作的身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今年種植了白菜、粑粑菜等不同品種800多畝,現在正是收獲季節,將菜運回凍庫存放,待集中運輸到上海、深圳等地銷售。”11月24日,汪營鎮種菜大戶譚浩一邊招呼著工人砍菜一邊說道。
菜地里,男女老少10多人在不停地忙碌,砍菜、裝筐、上車……一切顯得忙而有序。幾輛農用車在凍庫和菜地間來回奔跑,將一車車新鮮的蔬菜運回凍庫存放,菜地里還不時發出朗朗的笑聲,其場面溫馨和諧。
譚浩是汪營本地人,因與其叔有多年的種菜經歷和豐富經驗,并注冊蔬菜供應公司,多年的打拼在沿海穩定了市場銷售渠道,簽訂銷售合同,在當地享有“蔬菜大王”美譽。因為規模種植蔬菜,每年在煙葉收購結束后,就精心謀劃種菜策略,以每畝500元流轉冬閑煙田,連片種植不同品種蔬菜,遠銷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因他的菜品好、質量高、口味純,價廉物美,已成為大都市人們餐桌上的“香餑餑”,供不應求。
“種菜不但填補了煙田‘冬閑’的空白,還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就近掙錢的機會。”譚浩介紹道,煙葉收購結束正是蔬菜種植的繁忙季節,我們以每人每天100元雇請當地勞力,每月要付出勞務費20多萬元。
上半年種煙、下半年種菜,無論是種菜專業大戶還是煙田零星種植小戶,在腦海中均已形成一地多收理念,以不同方式發揮土地資源,促進多產業增收。
在文斗鎮金龍村煙-菜種植戶高海林就有著自己獨特的方式。他是有30年種煙歷史的“鐵桿煙農”,每年種植煙葉50畝,煙葉收購結束后除種糧外,還不忘記種蔬菜10畝。雖然不多,但每畝能增加幾千元,也是不錯的收入。
“我們這里海拔相對較高,每年在煙葉采摘還剩2炕時就開始種菜,延長生長期,搶抓市場旺季。”高海林說,每年我的蔬菜全部銷售在文斗境內的各單位和超市。這樣既減輕了往返市里銷售的費用,又保證了蔬菜新鮮,顧客也滿意。
當來到南坪鄉雙水村五組牟來永的一片菜地里,只見他將一簍簍蔬菜從地里挑出來裝上車。
“今年風調雨順,蔬菜長勢好,每畝可生產6000斤左右。”牟來永指著菜地蔬菜說,今天鎮上幾個超市需要蔬菜,清早我就起來籌備,不得耽誤別人銷售。
牟來永從去年開始煙-菜輪作,嘗到“甜頭”后,今年流轉土地種植煙葉30畝,煙葉收獲后全部種上油菜薹、火鍋菜等蔬菜,預計收入在幾萬元。
牟來永帶著收獲的喜悅
“今年煙草部門提供的種苗好,這個菜抗病力強,不生寄生蟲,減少病蟲防治,明年繼續種這個品種。”牟來永說道,種菜要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保證超市蔬菜品質。
窺斑見豹,以上僅是蔬菜種植的一隅。煙-菜輪作實現了一地多用、一年多收,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無論是從經濟效益來講,還是農田穩定來講,其科學性、實用性、有效性賦予了產業發展的新內涵。
據利川市局生產科負責人介紹,今年利川不斷探索“煙+N”產業發展模式,以“煙+菜”為主導帶動其它產業,推進煙區綜合體建設。今年無償投入油菜薹種籽1.5噸、火鍋菜苗2萬株,可種植蔬菜2.2萬畝,為煙農增加收入預計達3000萬元左右。
走村串戶意猶未盡。天色漸晚,夕陽西下,一縷陽光照射在煙區烤房墻上,那“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幾個紅色大字格外醒目,與無際的菜田遙相對應、互映成趣,勾畫出一幅產業興旺新圖景。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