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臺農機的輪子換成自行車輪子,就能適應更多的地形;這臺的傳動軸經常打滑,將其改成六邊形傳動軸,還配置了更高功率的發動機,現在打地效率突飛猛進。”初冬時節,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的田野上,李金云正在農田里愉悅地搗鼓他的這些“鐵寶貝”。
今年37歲的李金云是隆陽區某烤煙生產專業合作社西邑服務部的一名輔導員,從事烤煙生產技術指導17年,喜歡動手發明創造的他沉迷于對現有農機的改造升級。
在今年隆陽區農機農藝融合現場“大比武”中,西邑鄉展示了6臺改造農機,通過現場演示和效率比拼,成功摘得桂冠。?
李金云在試用改造后的覆膜機。高斯曼攝
“我也是到其他先進產區參觀后才大受啟發,機械成了種地的主力,不但耕種效率高、農民也輕松。相比之下,我們這里的農機根本不能完全滿足當地農民的生產需求,因地形崎嶇,現有傳統拖拉機難以進入作業,小型農機動力不足、適用性差,農機農藝融合度低,導致有機難用甚至無機可用。”怎樣才能讓現有的農機更適應當地實情,用起來更舒心、更省力?不甘落后的李金云一直都想改變。
針對地形和農機這“一大一小”短板,西邑鄉以核心煙區“156示范工程”建設為抓手,按照“政府+煙草共建”思路,分步、分級推進核心煙區高標準煙田建設,完善配套水利設施,不斷增強山地丘陵區域土地宜機化作業水平。
“這兩年我們西邑鄉在一些山地丘陵地塊搞了高標準農田改造,還硬化了路面,拖拉機出入方便了不少,作業效率提升了一大截。”李金云說道。
同時,西邑鄉還通過煙草行業投入農機購置補貼,以村級農業服務公司為主體購買中大型農機,爭取周邊村組采取農機入股、資金入股形式成立農機管理中心,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統一進行管理,實現農機資源利用最大化,形成了“統一調度、統一作業、統一價格、統一標準”的服務運作模式;實現從小農經營到農機社會化服務,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起來。隨之而來的改變是農機合作社、農機專業協會、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不斷發展壯大。
李金云正在調試剛購置的大型農機。高斯曼攝
愛創新、善動腦的李金云終于如愿以償,依托合作社成立的農機試驗陣地,對農機進行提升改造,促進了當地的農機、農藝融合。在耕整地打塘一體機現有功能的基礎上,增加滴管鋪設和覆膜功能,為高效節水滴灌的推廣提供機械支撐;改造農機輪轂,提高山地適應性;將傳統背負式打塘機改進為輪式,大大降低作業人員的負重,提升作業效率……
通過反復嘗試,現有機械在當地農田使用過程中的一些不適宜性在李金云和他的伙伴們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有效改善。
“現在有了農機管理服務中心,把農機都統籌起來,不僅提高了作業效率,還降低了散戶的作業成本。現在農忙時節還可以跨區作業,我可一點兒都不閑著。”因熟練的操作技能,經李金云和他改造升級后的機械成了附近村民的“搶手貨”。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