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是冬季,云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紅甸鄉的豌豆地里卻綠意盎然,幾名工人穿梭其中忙著采摘。走近一看,這些豌豆種在采收完的煙地里,攀援在煙桿上的豌豆青翠欲滴、顆粒飽滿。
村民夏成林是紅甸鄉的種地“老手”,聽說在地里種植煙后作物不僅能改良土壤,還能增加一筆收入,他也忍不住想“嘗嘗鮮”。
采摘完的煙桿是現成的豆架,只用拉上線就可以給豌豆提供爬架,栽種豌豆省工省力。經過深思熟慮,夏成林決定栽種生長時間較短、銷路較好的水果豌豆。
查看豌豆長勢。
當地里的最后一爐煙葉烤完,夏成林便馬不停蹄找來幾個工人,帶著一家三口扎進煙地里播種了7畝水果豌豆。經過兩個多月的辛勤打理,豌豆苗茁壯生長,夏成林一家也迎來了煙地里的“第二次收獲”。
“前幾年都是交完煙葉就去附近找點零工做,今年剛交完煙葉就栽豌豆,每天都很忙。”妻子王玉粉開心地說。
據夏成林介紹,他這次種豌豆的成本是五千多元,批發的價格是每市斤五元,等豌豆全部采摘完畢,預計會有一萬兩千多元的收入。
“我們第一年種豌豆,還是經驗不足,一些豌豆苗沒能開花結果,要不然收入會更好。明年我們吸取教訓,再把畝產量提高一些。”豌豆還沒全部采收完,夏成林已經開始盤算起明年的種植計劃。
文山市新街鄉村民郭世洪也因為嘗試“烤煙+大豆”模式嘗到了甜頭,他說:“現在冬季的地用來種大豆,還能再增加收入,周邊其他老百姓也有工可以做。”郭世洪是一名90后返鄉青年,曾經外出務工兩年多,后來還是決定回鄉發展種植業。11月初,郭世洪的大豆就已經全部采收完畢,給他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
煙后作物不僅能提高土地復種指數、耕地產出率,還讓夏成林、郭世洪這樣的村民有了新的收入來源,農村更多的閑置勞動力實現了靈活就業。
近年來,文山市堅持“以煙穩糧、以煙促糧”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動“烤煙+N”多元產業融合發展。2023年以來,鼓勵引導農戶種植煙后豌豆690余畝、大豆130余畝,鼓勵種植玉米、洋芋等糧食作物3400余畝,種植白菜、青菜等煙后蔬菜950余畝。
通過鼓勵推廣糧煙經作物多元輪作、套種等模式,不僅豐富了當地居民的“糧袋子”“菜籃子”,也讓村民鼓起了“錢袋子”,繪就了一幅煙糧經作物互促互利、產業興旺的現代農業新圖景。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