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曼等鄉的田間地頭,放眼望去,一片片翠綠的煙田錯落有致,各種作物競相生長、生機勃勃,多彩的“云上曼等”畫卷映入眼簾。
當下,正是作物病蟲害高發的時期,各種蟲害群體數量劇增,它們通過取食、傳病等多種方式危害作物,嚴重威脅著大田作物的質量和產量,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還增加了人工防治成本,蟲害成了農民朋友們的“心頭病”。
近年來,云南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秉承綠色發展理念,加大科技攻關,立足自立自強研發綠色防控“芯片”,成功研發了一批國際領先、自主可控的“四蟲一劑”綠色防控技術成果。
景東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在推廣應用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景東實際,不斷豐富生物防治技術,著力提高生物防治技術應用水平和貢獻率。“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我們的綠色生產水平,我們正在積極探索更加多元化和契合本地實際的綠色防控技術。”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副經理李佳佳說道。
經過曼等鄉煙葉工作站技術員的實地考察,發現當地有一種野生胡蜂也能捕食害蟲,但是數量較少。經技術人員介紹,胡蜂繁殖快、飛行快、活動范圍廣,蝗蟲、松毛蟲、蛾類、菜青蟲、蚜蟲等多種害蟲它們都能快速進行捕食,同時胡蜂的聲音和氣味還具有強烈的驅蟲作用。于是曼等鄉煙站實施了“胡蜂治蟲”計劃,從胡蜂養殖出發,鼓勵支持農戶發展“烤煙+胡蜂”融合產業,幫助農戶共同探索、引進胡蜂培育和養殖技術。據了解,曼等鄉胡蜂群養殖數量已達到300余個,直接經濟價值超過20萬元,大農業防治面積超過3000畝,森林防治面積超過5000畝。
市場售賣的蜂蛹。錢世雄 攝
“胡蜂不僅具有很好的生物防治價值,還有很高的經濟價值、藥用價值、食用價值。將相對溫順的黃腳胡蜂應用到農業病蟲害防治中,對害蟲防效還能達到60%以上,既安全又有效提高了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水平,同時胡蜂養殖只需要將其掛養在田地附近的林中后無需任何管理,是一種低投入、高回報的防控技術。”曼等鄉煙葉工作站站長蔣崇禎介紹道。
曼等鄉菜戶村農戶呂勇說道:“以前我對胡蜂的價值一直沒有準確認識,對它的防控害蟲作用更是毫不知曉,經過技術員的講解,我才知道胡蜂一身全是寶。”
經過不斷的探索,曼等鄉今年胡蜂掛養工作逐漸接近尾聲,應用效果顯著。“今年我在煙站的支持下養殖了10多窩胡蜂,它不僅能保護我的20畝烤煙,后期蜂蛹還能賣近150元/公斤,一包蜂平均利潤能達到500元左右呢,不但省力,還能給我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曼等鄉倉房村胡蜂養殖戶劉登明看著自己的蜂包說道。
胡蜂捕食煙青蟲。錢世雄 攝
如今曼等鄉倉房村不僅實現了蜂王自主培育技術,更是拓寬了蜂王出售業務,大大增加了收益,拓寬了發展前景,讓眾多農戶真正實現了生物防治助生產,“蜂”收致富有了盼頭。
下一步,景東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將不斷探索“烤煙+胡蜂”產業融合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產業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