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河田南塘煙區產業綜合體田間,農人正“全副武裝”拿著鐵鍬拋灑生石灰,灑落的石灰蓋在田地如雪一般,孕育著新一年的好豐景。稻一季,煙一季,石灰溶田稻茬翻,這已是大部分長汀農人習以為常的農事操作,卻蘊含著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大智慧。
圖為龍巖市長汀縣河田南塘煙區農戶使用生石灰消毒。黃富嵩攝
煙稻輪作增效益
水旱輪作病害少,土壤疏松肥力高。近年來,福建省長汀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秉承著“以煙促稻、以煙穩糧”的發展理念,通過加強技術宣貫與生產引導,稻煙輪作已然為農民所熟知的種植模式,不但降低了農藥、化肥投入量,還帶來了經濟效益提升。
“跟以前比,輪作后的水稻用肥、用藥少了很多,一畝地算下來能節省80多元,產量甚至還有所增加。投入少賺的多,煙稻輪作還能一地兩收,不用宣傳大伙也會這么做。”談及為何選擇稻煙輪作,種植大戶邱興敏算起經濟賬起來。據了解,老邱今年種植的300畝田全部用于稻煙輪作,煙稻輪作收入達到200余萬元。
煙稻輪作不僅能夠通過水旱交替打造不適于雜草與病蟲害的生長環境,還可明顯改善土壤理化性質,更加均衡充分利用土壤肥力,作物產量更高,實現稻煙生產降本增效。2024年,長汀縣煙稻融合比例達98%左右,為土壤保育提供了重要手段。
圖為生石灰消毒后場景的田間場景。黃富嵩攝
溶田翻耕減藥肥
“我們家是先用生石灰溶田消毒,然后再將稻草還田后灌水打碎,保持水位讓稻草慢慢腐熟形成肥料。”正在進行翻耕溶田的農戶馬宗雄介紹道,“我種了300多畝地,用了這幾步,每畝少用了100多元的肥料、農藥呢。”
長汀的土壤多呈酸性,灑生石灰不僅能改良酸性土壤理化性質,提高稻煙對肥料的吸收率,同時還能消毒殺菌,降低病害發生率。長汀縣局(分公司)煙葉辦副主任介紹道,“而稻草還田能夠增加土壤肥力,像老馬這樣先灑生石灰再稻草還田,還能加快腐熟速度。”
土生萬物以養人,人育田地饋自然。為提升田地可持續生產能力,長汀縣局(分公司)積極推廣生石灰溶田與稻草還田,助力減肥、減藥綠色生產,如今這些生產技術已成為長汀稻煙種植的重要環節。
圖為溶田后白鷺伴隨農機起飛。羅晗彪攝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下階段,長汀縣局(分公司)將深入貫徹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不斷完善土壤保育措施,促進稻煙產業向綠色而生,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企業智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