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綠野桑田,千里沃土詩意棲居。這個美麗的富饒小鄉村就是衡陽縣洪市鎮大印村。誰能想到,十多年前,這里還是“貧窮村”“后進村”,如今卻逆襲成為遠近聞名的“千畝村”。
近年來,衡陽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因地制宜推動煙葉高質量發展,圍繞大印村本土資源,做強做優煙葉特色產業,不僅實現了村集體收入的穩步增長,更讓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全村種植煙葉1037畝,年產值近500萬元,煙葉產業成為助民增收致富的一張“金名片”。
串點成片 ?優勢盡顯
(大印村的連片煙田)
大印村有著近20年的種煙歷史,但地點一直很分散,屬于多點開花、“單兵作戰”,導致煙葉產業發展受限。
為了改變這一狀況,2023年以來,衡陽縣局(分公司)積極協調縣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永久稻煙田建設及集中流轉系列政策,統一規劃、連片種植,為宜機化農田奠定基礎。同時對煙田進行宜機化改造,確保農機能夠入田作業,在集中土地流轉基礎上,持續改善煙區地力提升、灌溉排水、節水灌溉、田間道路、生態防護。
“別看咱們村的土地連成片,但是你家三畝、我家五畝的一劃分,大片的土地都‘化整為零’了。”大印村村民宋土茂興致勃勃地介紹道,3年前,他家流轉了90畝耕地,成為遠近聞名的種煙大戶。過去分散種煙,農業機械很難充分發揮效用,連片種植,隨著新技術新農機的推廣普及,種煙正式告別“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為此,他開心地算起了賬,“人工翻耕起壟,好勞力每天也只能完成1畝;流轉連成片后,用智慧農機,1天就能完成30畝。”
“這些年家里3畝地沒精力打理,正好流轉出去,每年還能收入兩三千元。”同樣家住大印村的村民王格香表示,家里閑置的農田以流轉的形式入股村集體,不僅有保底流轉費,而且還能在年底參與分紅。
在新政策的推進下,村民們紛紛以土地流轉的方式,不僅使閑置、拋荒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促進了農民增收,而且提升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水平。大印村“老田”實現“煥新顏”,增強了鄉村發展動能,為傳統煙葉產業賦能新的時代氣息。
“近3年,翻耕機、起壟機、無人機等各種機械設備替代人工作業,大印村的煙葉生產用工已由22個直接降到了現在的17個,煙葉生產可以說跑出了減工降本的領先加速度!”衡陽縣局主要負責人介紹道。
優質“車間” ?產業“出圈”
(煙苗移栽現場)
春雨貴如油,眼下大印村村民正忙著放苗、施肥,一派生機勃勃的喜人景象。
2025年是大印村采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的第五年,2020年,衡陽縣局(分公司)開始實施標準化生產提質行動,通過切實推行專業化植保、提升大田管理科技水平等舉措,嚴格抓好三深兩高、餅肥增香、成熟采收等八項關鍵技術落實,經過三年示范,大印村煙葉生產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有效增強,主要病蟲害發生率低于3%。 2024年,大印村作為湖南省工商交流懇談會的觀摩點之一,收獲了卷煙工業企業的一致“點贊”。
“現在不僅經常有煙葉技術員隨時到田間輔導,我們自己也能參加培訓班,提高生產技術,煙葉生產質量越來越好。”煙農宋修明直言,煙葉種植早已進入了新時代,如今,煙農拼的是科學的現代化種植方式。
依托標準化生產,大印村的標準化生產覆蓋率達到95%,優良的煙葉品質借勢而為,出圈”走紅,“叫響”市場,并形成輻射效應,“金名片”的市場“含金量”正不斷上升。
底色更綠 ?產業生“金”
(推廣生態農業)
綠色,是煙葉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煙葉移栽不久,大印村的煙地里來了一群“新住客”——蚜繭蜂。這群“新住客”可不一般,他們是幫助煙葉消滅蚜蟲的。這便是衡陽縣煙區推廣生態農業“一誘一蜂一試劑”的縮影之一。
據了解,蚜蟲是煙葉“四蟲五病”中的頭號害蟲,而蚜繭蜂是于蚜蟲的寄生性天敵昆蟲。蚜繭蜂以蚜蟲為寄生,在蚜蟲身上成蟲后,蚜蟲便死去,可有效調控植物上蚜蟲的蟲口密度,減少蚜蟲。這種“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方法,不僅成本低廉,見效快,還能使田間昆蟲達到一個動態平衡,從根本上解決蚜蟲對煙葉的損害,非常受煙農的歡迎。
“對煙葉來說,放了蚜繭蜂以后,打藥就減少了,減少了藥害殘留,也符合市場的需求,對于我們煙農來說,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品質,是一個非常好的事。”大印村煙農樂土順介紹道。
除此之外,衡陽縣局(分公司)組織煙葉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地為群眾講解利用赤眼蜂、性誘劑防治煙青蟲、斜紋夜蛾的優點及使用方法,親自為群眾試驗示范,使煙農建立生態生產、健康種植、肥藥減量的生產理念。
近年來,衡陽縣局(分公司)深入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加快推進全場景綠色化,化學農藥用量減少15%以上,農藥殘留量同比降低,經濟、社會、生態綜合效益持續提升。
土地更活 ?“錢”景更旺
(煙后晚稻輪作)
喜看糧煙千重浪,“金葉”飄香悅豐收。
深秋走進大印村,整潔的鄉村路、氣派的兩層小洋樓、潺潺流水構成了一幅幅產業興、生態美、農民富的多彩畫卷,這也是大印煙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以前從沒想過產煙的地方還能種稻,現在這種分季節耕種的方式,讓家里的地全年都不閑著。而且在種過煙的地里種水稻,稻子長得更好,種完晚稻,來年種煙,煙葉也更壯實。”大印村煙農宋修明感慨地說道。
近年來,衡陽縣局(分公司)全力推動煙稻輪作落地生根,通過用養結合,落實有機肥施用等保育措施,逐步盤“活”土地。同時依托“合作社+農戶”,建強專業化服務隊伍,促進糧煙質量、產量雙提升,實現糧煙作物的專業化機耕100%、專業化植保90%以上,機械化作業率提高十個點以上。
2024年大印村首次將煙葉種植納入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全面推行“煙稻輪作”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和集中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煙葉種植過程中,需要進行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烘烤等一系列工作。為此,村上設置了專項服務崗位,解決了30余名村民的就業問題,讓不少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增收致富。
“去年一年,村上種植了110畝烤煙,利潤有20萬元,都用于村集體事業。”大印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廖文勝介紹道,
如今的大印,煙葉產業已成為一項富民興農的新農業,這張“金名片”讓農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笑容越來越燦爛,讓大印鄉村振興更有底色、更有成效。春天里,在“千畝村”希望的田野上,“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圖景正徐徐繪就……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