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來臨,一抹抹濃綠映入眼簾之時,意味著又到一年烤煙打頂抹芽。在傳統農事中,這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人工抹芽費時費力,稍慢一步,煙株營養便被“搶食”。如今,隨著新式抑芽器的改進推廣與農藝技術的迭代,小變革、小改動助力“減工降本”正在煙田悄然發生。
煙農在進行打頂抹芽作業。周煥萍攝
“打頂早不如打頂巧,抹芽快不如抑芽好。”在廣西賀州市富川縣的煙田里,農藝主管正在講解打頂抹芽的注意事項和新式抑芽器的使用方法。齊腰高的煙株頂端花朵剛被摘除,側芽生長處已噴淋上一層抑芽劑。“過去抹芽全靠手,一人一天最多管5畝,現在機器配合藥劑,效率翻倍還不傷煙葉。”煙農林云臉上滿是欣慰。
打頂抹芽,是烤煙種植中至關重要的環節。煙株現蕾后,頂端優勢會爭奪養分,導致葉片薄、油分少。傳統人工打頂后,需反復抹除側芽,否則側芽瘋長將降低煙葉產量和品質。然而,人工成本高、農時緊張等問題長期困擾煙農。“最忙時雇工一天120元還找不到人。”煙農林云坦言。
轉機來自農技裝備的升級。今年,富川煙區推廣的“氣壓式抑芽器”成為新寵。與傳統水瓶灌裝使用相比,做到精準控量,采用固定開口的噴頭出藥,在固定時間內流出適量的抑芽劑附著于側芽生長處,減少藥劑浪費;背負式和可變長度的手持式噴頭設計減輕勞動強度,單人日均作業面積提升至15-20畝。省力高效的同時做到環保安全,避免了藥劑與皮膚接觸,降低了作業健康風險。
“以前抹芽手抬一整天,全身腰酸背痛的,現在站著就能操作,藥劑用量還少了20%。”煙農林云算了一筆賬,“我有85畝煙田,雖然有農藥補貼的抑芽劑投入不算大,但每年2-3次抑芽總費用也需要23000元左右,使用新式抑芽器后,投入能減少到16000元左右,也能節省一大筆投入。”
“科技不是取代人力,而是解放人力。”抑芽器的改進只是產業鏈條中的一環。近年來,圍繞打頂抹芽環節,形成了一套“技術組合”:首先是時間卡點。推廣“現蕾期打頂”,通過精準判斷花期,提升抑芽劑效果和煙葉質量;其次是藥劑升級。植物生長調節劑從“觸殺型”轉向“內吸型”,一次施藥抑芽周期延長至20天,減少抑芽次數,減少生產投入;最后是農藝培訓。開展“田間課堂”,實地演示教授農戶“抑芽劑+機械”協同作業技巧。
從“一棵煙”到“一片葉”,打頂抹芽的“斷舍離”背后,是農業現代化進程的縮影。當科技為傳統農事“瘦身”,煙農們終于能直起腰板,望向那片更輕盈的“金色希望”。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