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逢六月,村景美如畫。連日來,在湖北省利川市,山上黃連郁郁蔥蔥、牛羊成群,山下煙葉翠綠欲滴、浩如煙海,煙農們來回于林蔭下和煙田間,忙碌的身影猶如一串串跳動的音符,彈奏出一首動人的產業“協奏曲”。
連片煙田。
利川森林覆蓋率高、草場充足、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煙葉、黃連等藥材種植和牛羊養殖的天然寶地。近年來,利川探索出“山上養牛種黃連、山下種煙促循環”的生態種養模式,正被越來越多的煙農采納,通過“三業聯動”打通產業鏈條,讓煙農的錢袋子鼓起來。
“以前我們不敢去嘗試,擔心種黃連耽誤種煙的時間,誤時誤季。而現在種煙從起壟到烘烤都是機械化作業,節省了時間、勞力和成本,再兼種黃連就有充裕的時間了。”忠路鎮龍塘村煙農馮益高說,他今年種植煙葉20畝,在林下種植黃連20畝,即使不請工人,自己也能完全輕松應付。
近年來,隨著煙草部門對煙區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煙路、水路暢通,機械化操作程度高,烘烤實現智能化,為煙農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此“山上藥+山下煙+養殖配套”的立體農業模式如“雨后春筍”遍布興起。
林下黃連。
雖然黃連通常需4至5年才能采收,但烤煙當年即可見效,讓煙葉收入的“短平快”補充黃連的“長而慢”,二者在生長周期上形成互補。這種“長短結合”的種植策略,讓煙農在等待黃連收益的同時,每年都能從煙葉中獲得收入保障,為生產資金投入和日常開銷作支撐。
“種黃連就像存‘定期’,煙葉是‘活期’,兩邊都不耽誤。”文斗鎮安山村種養大戶黎耀碧笑著說道,他今年種植煙葉60畝,養殖牛羊42頭(只),還有30余畝黃連。山上種黃連提供長期穩定收益,山下種烤煙則確保當年收入,養牛羊的畜糞發酵后滿足黃連和煙田施用,如此循環。
這種種養循環模式讓煙農深感其益。文斗鎮金龍村返鄉“新農人”何斌有著切身感受,他將牛糞轉化為生物肥料,既解決了養殖污染問題,又為煙葉提供了綠色養料。他說:“以前種煙全靠化肥,土壤板結嚴重,病蟲害也多。牛糞經過堆漚發酵,肥效溫和持久,還能改善土壤結構。”他算了一筆賬,采用農家肥種煙,減少30%的商品肥用量,降低了種煙成本,收入可提升10%以上。
散養牛群。
這種“以短補長、以養促種”的循環經濟,不僅盤活了土地資源,還讓煙農從單一產業向多元產業延伸,形成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實現持續穩定增收。據統計,實施種養結合的煙農戶均增收超過2萬元以上,綜合效益比單一種植提高30%以上。
如今,通過“三業聯動”實現增收的煙農越來越多,不僅實現了產業多元化發展,而且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