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東濰坊昌樂煙區,墨綠色的葉片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澤。煙農李梅枝蹲在地上,用手捏了捏煙株的莖稈,笑著對身邊的煙技員李祥奎說:“你看這煙株,比去年壯實多了,多虧了那片油菜‘養’了地。”
近年來,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煙草專賣(分公司)緊扣“機械化減工、綠色化提質、數字化增效”核心,以“煙農需求”為導向,把技術變成“看得見的實惠”,讓傳統煙田煥發新生機。
機器“替”了人力,效率“翻”了倍數
“以前移栽煙苗,20畝地得請七八個人,忙2天,現在用這臺移栽機,兩個人一天就完了,省不少工錢。”在鄌郚鎮馬駒嶺煙田里,煙農孫洪峰站在移栽機旁,看著機器自動挖穴、放苗、覆土,臉上滿是笑容。
移栽煙苗是技術活,因為移栽標準高、時間進度緊、工序雜而多、用工需求大,傳統移栽效率低且易損傷幼苗。對此,昌樂縣局(分公司)結合轄區實際,大力推廣烤煙移栽機,不僅能適應窄行距煙田,還能精準控制株距和深度,實現了打穴、澆水、栽苗的流程化、自動化操作,有效提升了移栽效率和移栽質量,減少了人工成本。
圖為煙農呂磊正在使用培土機開展培土作業
除了移栽機,揭膜機和培土機也是煙農的“好幫手”。阿陀王俊寺煙田中,兩臺機械正在來回穿梭,揭膜機一邊揭掉煙田的地膜,培土機一邊把土培到煙株根部,整個過程干凈利索。“過去揭膜培土,得兩個人拉著膜,再用鋤頭培土,一天只能做兩三畝,現在用機械,一天能做十幾畝,還不會傷了煙株。”煙農呂磊說。
今年以來,昌樂縣局(分公司)投入28.8萬元,引進移栽機、揭膜機、培土機等煙用機械10余臺,開展機械操作培訓20場次,培訓煙農120人次,煙田機械化作業率顯著提升。
輪作“活”了土壤,小草“引”了天敵
“那片地就是因為前兩年沒聽技術員的建議,連續種煙,導致土壤板結嚴重,病蟲害頻發,煙葉產量不高。”李梅枝指著前方的煙田說,“去年我就把50畝煙田輪作了油菜,油菜收了,土松了,種煙施肥也少了,煙株還長得壯。”
昌樂縣局(分公司)推行的“煙-糧、煙-油、煙-藥”輪作模式,是綠色化的關鍵舉措之一。“煙田輪作油菜,既能改善土壤結構,減少連作障礙,油菜籽還能榨油賣錢,一畝差不多能多賺500塊。”煙技員張學寧解釋道,“我們還鼓勵煙農在煙田周邊種植蛇床草,這東西能吸引草蛉過來,草蛉又是蚜蟲、煙青蟲卵的天敵,種上之后,草蛉多了,煙青蟲就少了,農藥用量能減30%。”
圖為種植的蛇床草已經成為一道保護煙田的生態屏障
在紅河鎮環水嶺,一片片蛇床草將煙田包裹,淡白色的小花隨風搖曳,形成了一道綠色防護墻。“你看這草蛉,正趴在煙葉上吃煙青蟲卵呢。”煙農常貞平蹲下來,指著一片煙葉說,“以前治蚜蟲、煙青蟲,得打三遍農藥,現在有了草蛉,打藥少了,煙田生態更好了。”
據統計,昌樂煙區今年推廣“煙-油、煙-藥”輪作面積達3100畝,種植蛇床草2470畝,農藥使用量較去年下降17.8%。
小程序“幫”了煙農,自控儀“守”了烤房
“白天采煙忙,夜晚守爐慌”是煙農烘烤季的真實寫照。如今,隨著物聯網智能烘烤自控儀的落地應用,煙農徹底告別“熬夜守烤房”的歷史,實現“指尖管理”“科學增收”。
煙葉烘烤自控儀以物聯網為紐帶,串聯起“一部手機管烤房”的智慧場景,正成為煙農增收的科技引擎。該儀器內預置了保香增柔技術工藝曲線,煙農只需根據煙葉品種、部位、成熟度在設備上選定對應方案,系統便可精準調控溫濕度,最大程度減少人為誤差,保障煙葉烘烤品質穩定提升。
“現在有了智能烘烤自控儀和惠民服務一碼通,既能睡踏實覺又不會為用工發愁了!”煙農田開祥心中難掩喜悅地說。
圖為生產技術員指導煙農使用“惠民服務一碼通”小程序
田開祥口中的“惠民服務一碼通”正是昌樂縣局(分公司)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種植主體服務需求,精心打造的集土地流轉、用工統籌、金融助農、特色農產品推介等于一體的個性化服務小程序,煙農在種植過程中,只需掃描二維碼,輕觸屏幕,便可足不出戶解決生產難題,讓煙農的種煙之路更加便捷、高效、省心。
“煙葉生產機械化、數字化、綠色化是推進煙草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方向,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投入,推廣更多新技術、新機械,讓昌樂煙區成為‘綠色、智慧、高效’的煙草農業示范基地,為煙農增收、煙區振興注入新動能。”昌樂縣局(分公司)黨委書記、局長、經理張寧堅定地說道。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