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在福建省武平縣城廂鎮東云村,煙農鐘生榮駕駛滿載“金葉”的貨車,平穩駛過村頭的跨河水泥橋。“以前過河提心吊膽,現在橋穩路暢,太方便了!”他的感慨,道出了當地農戶的共同心聲。
車輪碾過的,是一項持續近二十載的惠民工程——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簡稱“煙基工程”)。這項工程深刻改變了武平農業農村面貌,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
圖為東云村煙基工程橋梁。鐘增榮攝
時間回溯至2005年。彼時的武平農田,灌溉艱難、道路崎嶇,農業發展受限。鐘生榮對那段“摸黑挑水澆田、收成仰仗老天”的日子記憶猶新。同年,武平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啟動煙基工程,在東云村建設道路13條、水渠5條、橋梁1座。渠水入田時,鐘生榮欣喜不已:“再不用起早貪黑挑水了!”基礎設施的改善迅速轉化為生產力,這場始于田間地頭的變革,向周邊村落不斷延伸。
鄰近的東崗村隨即展開稻煙輪作田建設,累計投入超千萬元,構建起“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現代農業格局。截至2025年,該村稻煙輪作田面積達1050畝,水稻年產值超150萬元,“雙季互補”模式為鄉村注入了新活力。
2007年,煙基建設重點轉向十方鎮葉坑村等八個村莊,連片的水渠、道路、橋梁和密集烤房群相繼落成。武平縣局(分公司)同步引導村民成立合作社、推廣新技術。葉坑村的鐘富連告別“憑經驗種田”,牽頭成立機耕服務隊:“靠技術、靠機械,效率高,人輕松。”目前,全縣已組建專業化服務隊113支、超800人,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標準化水平。
圖為東崗村煙基工程道路。鐘增榮攝
土地提質是產業升級的根基。在象洞鎮富嶺村,5600多畝農田改造,徹底解決了農田地低洼易澇的難題。“現在排水暢、土地肥,煙葉長勢好多了!”農戶馮玉香介紹,完善的排水系統和直達田埂的硬化道路讓她告別了“肩挑背扛”的歷史。專家規劃與綠色技術的應用,讓曾經的“望天田”蛻變為穩產高產的“希望田”。
煙基工程更拓寬了產業融合新路徑。在巖前鎮東峰村,“煙葉+花生”輪作模式讓煙農劉有金嘗到甜頭:“一塊地兩份收入,效益翻番!”依托千畝基地和“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2025年該村花生種植面積達2500畝,畝產值近6000元,成為富民新亮點。
永平鎮梁山村的變化尤為顯著。這個昔日的貧困村,在防洪堤、水渠、道路等近16個煙基項目助力下成功“摘帽”。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其發展融合產業和旅游業創造了條件。如今,梁山村已躍升為環梁野山知名的“金花村”和新興旅游村,并于2025年成功入選第三批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名單。
二十年深耕,煙基工程猶如一支巨筆,在武平大地上繪就了惠農興業的壯美畫卷。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