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八閩腹地,翠綠環抱的明溪縣,一場“金色”與“綠色”的和諧變奏正在上演。煙葉采收后的土地,迅速被青青稻苗覆蓋,煙稻輪作這一融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的耕作模式,在福建省三明市明溪縣煥發出勃勃生機,譜寫著助農增收、綠色防控、以煙穩糧的鄉村振興協奏曲。
雙產融合:土地“生金”,破解增收難題
2025年5月6日,在明溪縣蓋洋鎮灣內村,煙葉即將采收開烤。張賢明攝
2025年7月8日,灣內村同一片土地上,煙葉采收完成后種上了水稻。張賢明攝
明溪煙稻輪作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精妙的“時間差”與“效益鏈”。當地煙草部門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和支持,提升煙葉質量,保障煙農收益。當煙葉完成其經濟使命,同一片土地無縫銜接種植水稻,煙葉為水稻生長預留了理想農時,其殘留的養分作為滋養稻田的有機“營養餐”,有效保障稻米品質與產量。
在明溪城關產業綜合體,通過聯合種業公司篩選優質稻種,確保煙葉采收后15天內完成制種移栽,實現“煙田不閑、效益翻番”。通過“物資供應+技術指導+統一收購”全鏈條服務,煙后制種畝均產值達3500元,疊加煙葉畝均產值,綜合畝產值突破8500元,成為“錢袋子”與“糧袋子”雙贏的典范。
綠色循環:生態防控,守護沃土“蘊寶”
煙稻輪作不僅是經濟賬,更是生態賬,其本身就是一項綠色防控策略。近年來,明溪縣大力推廣“立體防控+土壤保育”的綠色防控“組合拳”。
2025年4月,明溪縣城關產業綜合體田間“雙色板”綠色防控布控,誘捕斜紋夜蛾與有翅蚜。張鵬輝攝
構建“天敵昆蟲(煙蚜繭蜂、蠋蝽)+物理防控(黃板、性誘劑)+生物菌劑”立體防控體系,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煙葉農殘合格率100%。100%推行煙稻水旱輪作,配套菜籽餅、牛糞有機肥技術,投入土壤改良與有機肥補貼。通過地膜回收(年回收7.6噸)和生物質燃料烘烤(年減碳超1000噸),打造“零污染”生態田。
協同聚力:體系賦能,激活振興“引擎”
煙稻輪作模式的成功運轉,離不開貫穿產前、產中、產后全鏈條的堅實服務體系支撐。
政策給了“定心丸”。協同地方政府出臺煙田保護、糧食穩產八條措施、農機購置優惠等政策,為模式推廣注入強心劑。
科技下了“及時雨”。聯合縣農業局共同推進高素質稻煙農培育,年均覆蓋2400余人次以上。建立“專家+技術員+示范戶”三級技術推廣網絡,通過多元形式將先進技術送到田間。
設施建設“強筋骨”。整合涉農資金,持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完善灌排設施與機耕道。推進農機具和密集烤房跨作物共享,實現“一機多用、一房多能”。
土地流轉“活資源”。通過“政府主導+村集體協調”模式,在城關綜合體試點實現永久稻煙田100%集中流轉,盤活閑置土地700畝,形成連片規模種植區,提升機械化作業效益。
煙稻輪轉,生生不息。近年來,明溪縣通過土地集約盤活資源、綠色技術守護生態、多元協同激活主體,走出一條“1+1>2”的產業振興之路。這一方土地上,金色煙葉與綠色稻浪交相輝映,映照著科技興農、綠色發展的光芒,在煙與稻的和諧輪轉中,明溪正穩步走向更加富饒、生態、美好的未來。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