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的保康縣黃堡鎮黃龍溝村,晨霧還未散盡,16座白色大棚已如珍珠般次第點亮。育苗架上,西瓜藤正舒展著嫩綠的觸須,與隔壁棚里探頭探腦的香瓜苗相映成趣。誰能想到,三年前這里還只是長期閑置的“空氣倉庫”,如今卻上演著“一棚四季”的財富變奏曲。
一棚多收:見證從“休眠資產”到“四季聚寶盆”魔幻時刻
“這棚子就像電視里的變形金剛,隔兩個月就換個新身份。”村民張大姐麻利地給香瓜藤搭上攀爬架,她身后的苗池里,還隱約可見煙葉育苗后留下的印記。年初,這里剛完成240萬株煙苗培育,轉眼間就披上了綠茸茸的西紅柿秧苗外衣。
時間追溯到2019年,黃龍溝村耗資20多萬建成的蔬菜大棚群,卻陷入“忙半年、閑半年”的無奈。傳統種植模式下,大棚每年有8個月處于“待機狀態”,西瓜、黃瓜等作物帶來的收益,甚至抵不上設備折舊成本。“就像買了輛豪車,卻只在春節開幾天。”村支書丁遠啟現在回憶時仍覺心痛。
轉機出現在2021年春天。保康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提出大棚共享方案,并制定了年度種植圖譜:2-5月育煙苗,6-8月種瓜果,9-11月栽反季節蔬菜,12月至翌年1月植花卉,錯季輪作、訂單兜底,大棚從此全年無休。
(圖為優質煙苗培育場景)
以租代建:開啟設施共建共享的“萬能鑰匙”
這套“以租代建”共享機制,讓煙草公司節省了自建設施和日常維護費用,穩固了優質煙葉育苗基地,村集體則通過穩收租金、種植收益、勞務輸實現“三頭獲利”。
丁支書算了一筆效益賬,春季煙葉育苗,為村集體帶來約8萬元的直接收入,“二茬”作物銷售利潤亦超過5000元,加上為村民提供的20余個長期務工崗位,帶來的勞務收入,村集體綜合收益較以往翻了5倍。這筆清晰的經濟賬充分證明,“以租代建”的共享模式打開了“資源盤活、企業降本、集體增收、農民就業”的四把鎖,閑置設施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生金蛋的母雞”。正如保康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負責人所說:“我們找到的不是簡單的基礎設施綜合利用方案,而是激活鄉村沉睡資源的萬能鑰匙。”
(圖為操作人員正在清理香瓜藤蔓)
一棚多鏈:解鎖大棚經濟的N種可能
在3號大棚里,煙站QC活動小組成員正在調試自主研制的水肥一體化噴淋設備。一旁工作人員還在安裝智慧大棚管理小程序,可以通過手機APP及時監測棚內溫度、濕度等數據。
不遠處的5號大棚香瓜園,00后姑娘小陳舉著手機穿梭在藤蔓間,正在為網友們講述“翡翠香瓜甜蜜的一生”......
(圖為大棚技術員直播帶貨場景)
從技術鏈上的自主研發,到管理鏈上的智慧升級,再到產業鏈上的直播帶貨,一棚多鏈開啟了大棚經濟的無限可能。
落日的余暉給大棚鍍上一層金邊,當沉睡資源遇見創新思維,當傳統農業插上科技翅膀,資源實現共享,四季可以輪唱,土地能夠生金,鄉村必定振興。這場始于幾座閑置大棚的變革,正在霞光里演繹著“72般變化”,為山區現代農業發展寫下最生動、最鮮活的注腳。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