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鄧海濱,廣東省煙草科學研究所植物保護研究室主任,從事煙草病蟲害防治研究近20年,承擔行業重大專項1個、重點科技項目2個,獲得發明專利授權5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7件。2022年,獲評行業“最美科技工作者”。
“以空杯心態對待學習,以成長思維對待工作。”這是鄧海濱多年科研工作的體會。
作為一名基層科研人員,鄧海濱在煙草病蟲害防治領域刻苦鉆研,潛心研究,持續將煙草綠色生態防控成果轉化應用于生產實踐中,推動煙葉生產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升級。
扎實走好每一步,才能不斷向上攀登
1977年出生的鄧海濱其實并不老,因白發較多被同事們稱為“老鄧”。
老鄧是個以所為家的人,每天上班最早來,下班最晚走,節假日也常常是在所里度過。在4歲兒子眼中,“爸爸最喜歡和蟲蟲待在一起。”
常伴鄧海濱左右的“蟲蟲”,正是他的重點研究對象——紅彩瑞獵蝽。
“這是一種在南方煙區分布廣泛的昆蟲,對煙蚜、斜紋夜蛾和煙青蟲幼蟲具有較強的捕食能力。”鄧海濱告訴記者,利用紅彩瑞獵蝽對煙草害蟲實施綠色生態防控,對進一步提高煙葉生產安全性、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煙葉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2008年,鄧海濱就開始了對煙草病蟲害綠色生態防控這一課題的研究。他笑稱,這么多年來自己的作息時間都是由他研究的昆蟲“安排”的:“做昆蟲研究不能停下來,必須積累到相當數量的數據才能進行下一步。”
每到五六月份,實驗室里就不見了鄧海濱的身影。這兩個月是紅彩瑞獵蝽最活躍的時候,研究所的同事們都知道,此時的老鄧不是在采集紅彩瑞獵蝽,就是在采集紅彩瑞獵蝽的路上。
一張捕蟲網、若干廣口瓶,這是鄧海濱的主要采集工具。“除了在廣東,我也會到海南采集,那里的紅彩瑞獵蝽種群和數量更多。”鄧海濱說,他每年都會利用這個時間進行集中采集,“喏,這是今年剛采集回來的。”鄧海濱指著試驗室柜子里的紅彩瑞獵蝽說。
鄧海濱每年采集紅彩瑞獵蝽的時間,廣東、海南普遍高溫,每次采集結束,他都要曬脫一層皮。即便如此,鄧海濱依舊樂此不疲。
停不下來的鄧海濱用了3年時間,終于摸清了紅彩瑞獵蝽的生活習性,并通過研究攻關,實現了紅彩瑞獵蝽的規模化繁育和產品化應用。
2021年4月,由鄧海濱主持的《利用紅彩瑞獵蝽防治斜紋夜蛾/煙青蟲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項目獲國家煙草專賣局科技司立項,這也是廣東省煙草科學研究所作為主持單位承擔的首個國家局、總公司科技項目。
目前,除了紅彩瑞獵蝽外,鄧海濱正在研究的煙草天敵昆蟲還有同為獵蝽科的彩紋獵蝽和益蝽科的蠋蝽、叉角厲蝽等,為后續“以蟲治蟲”的煙草綠色防控技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科技創新就好比爬山,只有低頭看好腳下的路,扎實走好每一步,才能不斷向上攀登。”鄧海濱說,經過無數次爬坡過坎后,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研”之有效,更要“研”以致用
鄧海濱在科研工作中不僅實現了“研”之有效,還注重“研”以致用。
作為項目負責人,鄧海濱完成了廣東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的《煙田主要害蟲無公害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廣東煙草有害生物調查和防控基礎專題研究》《廣東煙草主要病蟲害發生流行規律研究》等課題的研究,為廣東煙區病蟲害綜合防治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與此同時,鄧海濱長期扎根基層,積極做好廣東煙區病蟲害防治技術指導服務。他承擔了廣東省局(公司)中長期科技專項《全省煙草病蟲害動態監測及綜合防治網絡建設》項目,在全省各煙葉產區進行病蟲害調查和巡回培訓指導工作,進一步提高了煙葉產區技術人員和煙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
在此基礎上,他還積極引進和消化當前先進技術,并在廣東煙區示范推廣。
2013年,鄧海濱從云南引進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克服各種不利條件,根據廣東煙區氣候特點,研究解決了煙蚜及煙蚜繭蜂在廣東越夏、越冬難等問題,首創使用漂浮蘿卜苗繁育煙蚜和煙蚜繭蜂,縮短了寄主繁育周期,成功實現煙蚜繭蜂的本土化規模繁育,使得該項技術在廣東煙區得以順利落地推廣。
2018年,從貴州引進蠋蝽防治煙青蟲/斜紋夜蛾技術,通過不斷探索本地化技術研究,突破了蠋蝽大規模擴繁核心技術,建立了基于“黃粉蟲蛹+柞蠶蛹—蠋蝽”的擴繁技術體系,降低了蠋蝽規模化繁育成本,進一步熟化了蠋蝽工場化繁育技術,有效推動了該技術在廣東煙區的推廣。
……
一系列綠色防控技術的研究推廣和落地應用,有效減少了煙草害蟲防治中的化學農藥用量,提升了煙葉品質和安全性。其中,2014年至2020年廣東煙區累計推廣應用煙蚜繭蜂防治煙蚜技術面積達3.2萬公頃,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50%以上,節約用藥成本900多萬元,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不久前,以鄧海濱名字命名的“鄧海濱工匠創新工作室”在廣東省煙草科學研究所正式掛牌成立。鄧海濱表示,工作室將以煙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力爭形成可衡量、可量化、可推廣的科技創新成果,真正把科技創新轉化成為看得見的生產力。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