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明立堂作為山東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選拔的省派第一書記,來到臨沂平邑縣保太鎮萬松山莊村(包括羊城村、良子村、殷家莊村3個自然村)。他第一天報到時,當了3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照云在幾句寒暄后就迫不及待拉著他上了山,指著被群山環抱的小山村問他:“明書記,關于脫貧致富你有什么好法子?”一聽此言,明立堂立感重任在肩。
多年來,這個美麗的山村一直面臨發展難題:丘陵多、平地少,水資源匱乏,勞動力大多外出打工。當地還有“三天一小旱,五天一大旱,石頭縫里搶食吃”的說法,沒有水,就沒法種植需要滴灌的中藥材,果樹種植業也發展不起來。明立堂認為,扶貧、扶志、扶智三者應結合起來,動員干部群眾充分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走出一條自強不息的致富路。
2020年,明立堂協助村里建設了黨群服務中心,嚴格執行“三會一課”制度,帶領黨員到淮海戰役烈士紀念館、臨沂革命烈士陵園開展黨性教育活動。大家個個干勁十足,想要齊心協力大干一場。
此外,明立堂還協調多方力量,修建了4座蓄水池、8萬多米地下管網,讓2000多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數百畝果樹喝上了“解渴水”。僅殷家莊村種植的500多畝山楂樹,每年畝均就可增收近千元。
過去的萬松山莊村只有1條機耕路,路面坑坑洼洼、顛簸難行。明立堂聯系平邑縣鄉村振興局,硬化生產路1.4萬米,水泥路硬化到戶,將3個村子連接了起來,村民們從此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出行難、種地難”的歷史。
路好了,走的人多了,還要有路燈。明立堂利用有關政策,聯系有關部門,在村道兩旁安裝了110盞太陽能路燈。有村民高興地說:“有了路燈,晚上村里也亮堂了,每天都像過年一樣。”明立堂還利用相關扶持政策,幫助符合條件的35戶村民在房頂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僅此一項村集體每年約增加5萬元的收益。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經過市場考察,明立堂鼓勵村民發展特色農業,成立“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村民致富,壯大集體經濟。
“我承包了50畝土地種植丹參,種的都是利用先進技術培育的新品種,每畝地年收入3000元左右。下一步,我還想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王曉一邊忙著晾曬丹參,一邊說。在他的帶動下,附近40多個村的1300多戶村民加入了合作社,種植丹參近萬畝,被山東省農業農村廳評定為高效特色農業發展項目。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也看中了這片土地,在村里建立了博士科研工作站。
“在家門口上班,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活兒也輕快,俺非常滿足!”一位在合作社丹參種植大棚打工的老人笑著說。
富民產業,一定要能經受住市場的檢驗,確保產業長久、可持續發展。經過多次走訪,明立堂了解到,當地曾種植過煙葉,村民對通過土地流轉集中連片種植煙葉的呼聲較高。于是,他立刻聯系煙站,開展土質檢測、落實種植計劃、修建烤房……
“有明書記坐鎮指揮,有煙技員全程指導,我不出去打工了,包了50畝地種煙,還能照顧家里,一舉兩得!”王興富是村里的種煙能手,有他帶頭,村民們紛紛加入種煙隊伍。
煙葉采收季節,明立堂和村民一起忙得不亦樂乎。一爐爐烤好的煙葉被送往煙站,變成了村民手中的真金白銀。16座烤房除了烘烤煙葉外,還能在閑置期烘烤丹參、山楂等。
此外,經多方論證,萬松山莊村投資新建了膠合板廠和乳制品廠,同時新建2個高標準蔬菜大棚,全力推動村集體增收和村民致富。
“我是農民的孩子,想盡己所能多為村民干點實事。”駐村幫扶兩年間,明立堂實干為民的決心只增不減。他的這種干勁也感染了村兩委成員和其他駐村工作隊隊員。“明書記走村入戶,和老百姓打成一片,想盡一切辦法為村里辦好事、幫助村民增收,帶給我們很多啟發,村里的干群關系也越來越好了。”提起兩年間村里的變化,王照云十分感慨。
駐村工作結束后,明立堂仍一心掛念著村里的一草一木,時常回去轉轉,看看村子的變化,了解村民的日子過得怎么樣。2024年7月,平邑遭遇暴雨,明立堂第一時間打電話了解災情,想辦法幫忙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2024年年底的一天,一如當年老支書帶他爬山時那樣,明立堂帶著筆者爬上山頭俯瞰全村:5年前他剛來到萬松山莊村時光禿禿的山頭,如今早已長滿郁郁蔥蔥的松樹。那是他當年帶著村民種下的,也種下了農民致富、鄉村振興的新希望……
明禮堂(中)幫助煙農采收煙葉。王曉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