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成正在認真點檢電氣設備。
在安徽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阜陽卷煙廠制絲車間,流傳著一句口頭禪:“有問題找老劉,靠譜!”同事們口中的“老劉”,是電氣維修技師劉先成。一副磨得發亮的眼鏡,一支永遠插在口袋里的電工筆,一本寫滿密密麻麻筆記的“維修寶典”,構成了這位“靠譜先生”的標配。二十年來,他用專業、創新與堅守,履職盡責、擔當奉獻。
專治設備“疑難雜癥”
2021年12月的一個晚上,制絲車間里,劉先成正在認真處理設備問題,面前的德文電路圖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標注。他身旁的工具箱里,一把電工筆、半卷絕緣膠帶,筆記本上一行“PLC通信異常解決方案”的字跡格外醒目。
2021年,阜陽卷煙廠順利完成易地技改,制絲車間引進了多套進口設備。然而其控制邏輯和方式卻與國產設備存在較大差異,在運行中頻繁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給操作、保養、維修帶來了諸多難題。
面對外文說明書、陌生的PID控制算法,劉先成主動請纓,帶領電工團隊誓要啃下這塊“硬骨頭”。白天,他帶著團隊成員泡在車間,抱著厚厚的說明書,一邊對照翻譯軟件解讀上面的關鍵信息,一邊仔細研究設備控制電路的標識和走向;夜晚,他和團隊成員們聚在創新工作室里將白天收集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厚厚的草稿紙,見證了他們的付出。
經過夜以繼日的攻堅,劉先成帶領團隊成員們完成了全套進口設備說明書的編譯與整理,摸清了設備的控制邏輯,成功破解了設備“水土不服”的問題。與此同時,劉先成還針對設備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帶領團隊制定出全方位的響應預案,為新廠生產線的穩定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敢給程序“動刀子”
2023年7月的一天下午,在劉先成工作室的辦公桌上,兩臺顯示器同時工作著。左邊屏幕上,防差錯程序的原始代碼如密林般交錯;右側窗口內,模塊化設計框架的脈絡逐漸清晰。劉先成的指尖在鍵盤上飛速敲擊,那專注的神情仿佛整個世界都只剩下他和眼前的程序。
在此前的工作實踐中,劉先成敏銳地察覺到現行的防差錯系統存在程序冗雜、后期優化困難等弊端——103種獨立代碼分散在各設備中,每次優化都需逐一修改,耗時費力。更棘手的是,程序邏輯混亂導致誤報頻發,操作工常被“假警報”折騰得焦頭爛額。
經過慎重的思考與研究,他在一次周例會上提出對質量防差錯系統程序進行模塊化設計。有同事搖頭:“這些代碼用了十幾年,牽一發而動全身啊!”他卻斬釘截鐵地說:“系統不靠譜,質量怎么靠譜?再難也得改。”
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化身“代碼清道夫”,白天跟蹤生產流程,記錄每一個誤報節點;晚上回家認真解析代碼,將103種代碼按功能拆解成“信號采集”“邏輯判斷”“執行反饋”三大類,再對照生產需求優化冗余指令……
最終,雜亂無章的代碼被整合為6個標準化模塊,并形成3種智能化控制措施。這一創新成果不僅大幅提高了防差錯程序的性能,還獲得了安徽省重大合理化建議項目獎。有年輕電工向他討教心得,他指著屏幕上的代碼笑道:“程序和人一樣,邏輯清晰、執行果斷,才能讓人放心——這就是‘靠譜’。”
毫厘之間見匠心
說起劉先成的“省錢經”,車間里人人皆知。他工位旁的架子上,整齊碼放著一個個貼著標簽的零件,標簽上詳細記錄著采購年份、價格和故障原因。隨手抽出一塊,他都能講出背后的故事。
這份執著,也體現在他和同事對成本管控的每個環節中。
在節省人力方面,他們建立了自適應模型,使得人工干預次數大大減少。原本需要多人協作完成的復雜調控工作如今在自適應模型的幫助下,操作變得更加簡便高效。
在時間優化方面,他們研發的設備停機信息系統讓故障排查時間從47分鐘縮短至9分鐘,大大提高了設備的維修效率,減少了因設備停機帶來的生產損失。
在能源節約方面,他們建立的光柵儲柜流量模型,能提高儲柜類設備在出料時的物料均勻性以及流量控制精度,從而解決了生產過程中前后工序流量不匹配導致的設備頻繁啟停等問題,有效降低了設備能耗。
通過這些實實在在的改進,劉先成帶領的電工團隊每年從生產流程中“摳”出上百萬元效益。憑借著這種能鉆研、肯吃苦、愛較真的“靠譜”特質,劉先成先后獲得了十余項創新成果獎,獲評“阜陽市杰出工匠”“安徽中煙‘十三五’科技創新個人”,獲得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所謂‘靠譜’,就是別人敢把難題交給你,而你絕不會讓信任落空。”這是劉先成常說的話。而這句話的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更是對“匠心”二字最樸素的詮釋。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