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一些地區的方言中,我們常常聽見用“這個人太‘疲’了”來形容當事人做事拖沓,往往含有貶義。但在云南中煙紅云紅河集團昆明卷煙廠濾棒成型車間,被同事稱為“疲匠”的修理工楊平卻憑借自己的“疲”贏得了大家的贊譽。
楊平的“疲”,不是懶惰拖沓,而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茍。當設備出現故障,他總是第一個趕到現場,卻不著急下手。楊平不慌不忙地排查問題,細致入微地檢查每一個零件,直到找到根源。同事們常說:“楊師傅修機器,就像老中醫把脈,看似慢,實則準。”
圖為楊平在生產現場。
有一次,車間一臺濾棒復合成型設備突然發生故障停機,其他維修人員為了不影響生產進度,嘗試進行快速修復卻沒成效。楊平來到現場后堅持從頭檢查,不放過任何細節。他花了整整半天時間,終于發現是一個微小的傳感器感光故障導致問題出現。當時的操作工小陳還抱怨他太“疲”,耽誤了生產時間,但楊平卻笑著說:“機器和人一樣,治病要治根,圖快反而容易反復。”果然,經過他的徹底修復,設備再未出現類似故障,生產效率有效提高。
從那以后,小陳成了楊平的“小跟班”,一有空就跟著他學習維修技巧。楊平也毫不保留,手把手教他如何觀察設備運行狀態、如何分析故障邏輯。他還常常提醒小陳:“維修不是拼手速,而是拼耐心。有時候,多花十分鐘檢查,就能省下半天折騰的時間。”
耳濡目染下,小陳也養成了沉穩細致的維修風格。在一次故障排除中,他按照楊平教的方法,一步步排查,最終發現是一個隱蔽的電路接觸不良。他沒有急著換零件,而是仔細清理了接口,設備立刻恢復正常。當組長稱贊他時,小陳撓撓頭笑道:“這都是跟楊師傅學的,修機器得‘疲’一點才行。”
圖為楊平(右)和徒弟在一起研究設備。
楊平雖然在維修工作上很“疲”,但在其他工作的開展上卻很迅速。2024年,楊平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細支復合濾棒生產調試工作,從設備到位開始安裝,到投入生產,僅用了10天時間,并且將生產速度由額定值穩定提高了20%。當捷報傳來時,同事們紛紛感慨:“沒想到能這么快!”
在楊平的影響下,車間里的年輕修理工們不再一味求快,而是學會了在精準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設備故障率持續下降,生產穩定性顯著提升。
如今,每當有人調侃楊平“太疲”時,同事們都會笑著接話:“可別小看這‘疲’,咱們車間的‘金牌維修’可都是這么練出來的!”而楊平依舊保持著那份從容,用他的“慢功夫”,守護著生產的每一分鐘。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