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瓶是手工壓榨的山茶油,純天然無污染,色澤金黃、澄清透明、氣味清香,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達90%以上,具有調節血脂、清理血栓、調節免疫、改善視力、益智補腦等多種功效,在我們隆木當地可是產婦坐月子必備的食用油咧。”今年6月,在江西省煙草專賣局定點幫扶脫貧貧困村產品展銷協調會上,張斌嫻熟地向大家推介著南康隆木鄉瑞坑村的特產。

  揮別泥巴路,駛上快車道

  2015年,有著20多年黨齡的張斌主動向組織請纓到贛州市南康區隆木鄉瑞坑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踏上了這片充滿希望的紅色土地。

  “交通閉塞,唯一的進村道路坑坑洼洼,一到下雨天更是泥濘不堪。”初到瑞坑,薄弱的道路基礎設施給張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定要改變落后村容村貌,張斌暗下決心,他是這么想,也是這么干的。

  瑞坑村氣候獨特和地理條件優越,盛產的山茶油品質優異,但閉塞的道路交通環境卻讓當地農特產品的外銷之路屢屢受阻。

  “要想富,先修路”,張斌積極與上級部門溝通,先后為瑞坑村協調幫扶資金200余萬元用于該村的道路硬化和人居環境整治。

  項目啟動后,張斌就經常來到施工現場,指導施工隊施工,督促進度,有時也會搭把手,無論活兒有多臟、多累,他總是身先士卒。

  經過數十天的艱苦奮戰,累計4.8公里的村內道路完成了硬化改造。路修通的那一天,村民們紛紛跑到村口燃放鞭炮,告別昔日的“泥巴路”,慶祝幸福新生活的到來。

  “路修好了,對村民來說是驚喜,對我來說卻是工作的開始。”張斌說道,之后他將工作的重點放在了當地產業的發展上,立足瑞坑村的優勢與特點,積極謀劃,立志讓村民走上致富的快車道。

  種下油茶樹,致富添新途

  瑞坑村四面環山,地處群山環抱的山岙之中,村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來源于種植水稻。

  剛到村里,張斌就遍訪村民,摸底數,掌實情。

  經多方調研后,他了解到當地的產業發展還比較薄弱,缺乏支柱型產業,但有一些如油茶等特色產業很有發展潛力。

  村里原先就有少部分村民種植油茶樹,但由于地域分散,產量和規模一直上不去。

  如何解決好這個難題,張斌一直都在苦思冥想,合作社股份制經營的新模式讓他看到了希望。

  他一方面挨家挨戶上門宣傳這種新型經營模式,鼓勵村民踴躍加入,另一方面邀請農糧局的技術人員對油茶樹進行改良,解決了低產低質的問題,同時,組織村民進行技術培訓,提升村民科技素養,打牢產業發展基礎。

  合作社先后吸引瑞坑村108戶貧困戶以土地或勞力的形式入股參與,大家干勁十足,第一年就獲得了每畝千元的分紅。

  嘗到了發展特色產業帶來穩定收入的甜頭,張斌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地方,馬不停蹄的在村里發展起光伏發電產業以及興建水電站,僅光伏發電產業一項一年就能為瑞坑村增收14萬余元,更讓村里的集體經濟收入迅速實現了“零”的突破。

  產業的蓬勃發展給村民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收入,之后張斌又與村兩委和鎮政府協調,在村里增設多個公益性崗位,提供給一些身患疾病或殘疾的村民,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了穩定就業。

  去年,在張斌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當地群眾穩健的走上了致富路,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超過56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更是高達28.20萬元,成功摘去了貧窮的帽子。

  如今的瑞坑村正經歷著如破繭般的華麗蛻變。一條條平坦整潔的水泥路宛如飄舞的玉帶通到了村民的家門口,不遠處的山坡上成片的油茶花散發出陣陣清香。

  村里新的黨群服務中心大樓拔地而起,成為村民們休閑鍛煉和解憂紓困的新場所。村民們的歡聲笑語不絕于耳,精神面貌也變得煥然一新。

  “既然來了,我就要扛起村子發展的大旗,不管條件多么艱苦,困難再多我也要堅持下去。”邁向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張斌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