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柏樹鄉水磨村的金蟾坡上的鵪鶉養殖基地,灰瓦白墻,遠遠望去,猶如嵌在這山間的一幅水墨圖。煙草局派駐幫扶村第一書記馬建孬正在鵪鶉養殖大棚里里“聽音樂”,數萬只活蹦亂跳的小鵪鶉嘰嘰喳喳地為他演奏,此刻聽來十分悅耳......
曾經的金蟾坡是一座荒山,近年來卻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筑起了一個“金窩窩”。2019年,背井離鄉在外務工多年的景坤坤,聽聞家鄉為推進脫貧攻堅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返鄉創業的措施,加之疫情影響,幾經思量,生起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多方考察抉擇后,他毅然決定發展鵪鶉養殖產業。
“景坤坤是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后外出打工了十幾年,有見識有抱負不怕吃苦,這樣的人正是我們發展產業振興鄉村需要的能人,我們要不遺余力幫助和支持景坤坤創業讓金蟾坡遍地生金”。得知景坤坤的想法,馬建孬就經常和他一起聊鵪鶉場的規劃、發展和銷售,并及時和村里為他申請貸款,協調與當地農戶的關系,解決運輸、鵪鶉糞漚制等問題。經過認真刻苦的學習和踏實肯干的養殖實踐,景坤坤的鵪鶉養殖規模逐步擴大至7萬只,基本上每天都能收1萬多斤鵪鶉蛋。鵪鶉有機肥3千多公斤。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是富,是馬書記和鄉里村里鼓勵我成立金蟾坡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鄉親一起致富。”談到鵪鶉產業的發展,景坤坤胸有成竹。在旁邊的馬建孬介紹說“合作社是以鵪鶉飼養、鵪鶉蛋,鵪鶉有機肥銷售為主的民營團體,服務對象不僅包括金蟾坡這一養殖基地,還輻射周邊村組若干鵪鶉養殖戶,圍繞鵪鶉養殖,以產業化、標準化實現一養帶多戶、一業帶多業。由合作社統一供應飼料及鵪鶉苗,統一飼養標準,統一回購鵪鶉蛋,既能確保環保安全的標準化生產,又能實現規模化經營,為帶動周邊農民穩定持續增收、降低市場風險提供了更大保障。”
“咱水磨村不光有村民入社承包養殖鵪鶉,還有一些脫貧戶去打工,合作社提供優良品種和技術服務,統一銷售,村民收益上有穩定的保障。鵪鶉全身都是寶,只要村民們齊心協力踏實干,小鵪鶉也不輸金鳳凰啊!”第一書記馬建孬說。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水磨村依據產業優勢,不斷探索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煙薯輪作等特色產業,成為當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鵪鶉產業作為一項新式特色產業,不僅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還可帶動運輸、原料生產等產業,也為周邊群眾提供了適用于農業種植的優質有機肥,有效降低了村民的種植成本。
“大家都說現在的金蟾坡上蓋了個‘金窩窩’,其實,現在村里發展的這么好,大家都是干勁十足,咱這以往的窮山溝很快就變成‘金山窩’了!”對于水磨村的未來,馬建孬信心滿滿。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