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門口就業,有著一份不錯的收入,還能照顧孩子,現在生活很滿足。”在復興佳園扶貧車間工作的梁忠磊言語間,洋溢著搬遷后的幸福美好。
2019年12月,先天殘疾的梁忠磊帶著先天聾啞的妻子和兩個孩子從宣威市文興鄉白藥村搬進宣威市易地扶貧搬遷城區安置點復興佳園,在社區的幫助下,孩子就近上了學,夫妻倆也在云南中煙投建的復興佳園扶貧車間上班。
(圖為:入駐扶貧車間的詩雅服裝廠)
夫妻兩人齊心,每個月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工資,加上一家人1700元的低保,每月的生活逐漸過得紅火起來。
“住在這里,下樓就能買菜、就醫、上學,關鍵家門口就能上班,活也不累,每天過得很充實;等大兒子畢業工作了,我們日子會更好。”在校服生產線上,梁忠磊嫻熟地剪著線頭,說著搬遷后的幸福生活,憧憬著未來的美好。
復興佳園是宣威唯一一個安置規模上萬人的安置點,共有來自全市24個鄉鎮(街道)的12495人搬遷入住。如何解決遷入群眾的就業問題,成為當地政府的一道坎。
在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下,云南中煙“輸血”與“造血”并舉,投入1000萬元,新建5000平方米的城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覆蓋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1.25萬人,讓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
“扶貧車間每年可實現租金收益30萬元,穩定吸納至少200名安置點貧困勞動力就業。”曾掛職宣威市扶貧辦副主任的云南中煙干部夏勇表示,云南中煙創新“項目+資金”幫扶模式,將資金投入轉化為街道固定資產,通過扶貧車間“筑巢”,吸引產業項目入駐,讓更多群眾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拓寬增收致富渠道。
復興佳園扶貧車間僅是云南中煙“項目+資金”模式助力群眾“家門口”就業的一個縮影。
會澤縣新城搬遷群眾逾8萬人,為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云南中煙籌集資金8300萬元,幫助會澤縣打造萬畝蔬菜產業基地,會澤縣道成扶貧開發公司負責組織搬遷群眾到基地務工。
走進會澤縣道成蔬菜產業基地,工人們快速而熟練的分揀、包裝著各類蔬菜。
“在‘家門口’上班,不僅能照顧孩子和老人,還能有一份不錯的收入,生活也有了底氣和希望。”周引芬是道成蔬菜產業基地的一名務工人員,因工作出色,她現在負責管理貨品出入庫統計,每個月收入在5000元左右。
(圖為:會澤道成蔬菜產業基地育種園)
“基地每年可種5茬蔬菜,年產14.6萬余噸,年產值3.3億余元。”據道成扶貧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友成介紹,為防范經營風險,他們引進云南維康農業公司采取土地及設施租賃的方式合作,基地可帶動搬遷群眾穩定獲得“三筆收入”。
杜友成耐心的解釋道,一筆務工收入,務工人員可以獲得2.5萬元的年收入;一筆是返租倒包收入,即搬遷群眾在經過培訓掌握生產管理技術后,通過“返租倒包”的方式,實現訂單生產、自主管理,按每戶管理經營2畝計算,可實現2500余戶搬遷群眾戶均至少有4萬余元的收入;一筆是資產托管收益,基地通過資產托管,每年可實現經營收益2000余萬元,80%用于公益性崗位,可提供公益崗位1700余個;20%用于補貼安置區“愛心超市”,引導搬遷群眾以勞動換薪酬,以積分換物資,激發內生動力。
云南維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加工車間主任柴俊介紹,當前,基地常年和季節性吸納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搬遷群眾5000余人務工,人均年固定收入在2.5萬元左右,蔬菜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
27歲的丁坤麗以前在昆明打包理菜,現在搬遷過來繼續在車間干著老本行,憑借規范、熟練的技術,生產淡季都得掙得5000元左右的工資。
“在家門口工作,既免了房租、又能陪著孩子,更能照顧老人。”丁坤麗一邊說著一邊扶了扶一旁走過來的孩子,原來是丈夫帶著孩子來接她回家了。
“我來幫你。”丈夫挽起袖口,戴上口罩、手套,笑呵呵地幫起忙來。
“這才是真正的家門口就業。”一旁做工的工友打趣地說道。一時間,緊張忙碌的車間充滿了歡聲笑語。
“這就是‘家門口就業’的幸福。”曾在會澤縣掛職幫扶2年的云南中煙干部代龍鑫看著群眾幸福的笑容不禁感慨,能為搬遷群眾帶來暖暖的幸福,就是對我們云南中煙幫扶工作最大的肯定。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