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山東濱州陽信縣萬畝梨園馬上迎來豐收季,此時梨園內早已處處彌漫著梨子的香甜氣息。放眼望去,一個個金燦燦的果梨綴滿枝頭。山東濱州陽信縣煙草專賣局(以下簡稱“陽信縣局”)組織志愿服務隊深入田間地頭,通過走訪調研了解梨農需求,并開展助農直播,用實際行動為梨農排憂解難,描繪出一幅幅溫暖的助農畫卷。
走訪深扎梨園間 聽需解愁暖民心
“朱大哥,這梨園的果子長得真不賴,今年收成肯定錯不了,怎么還愁眉苦臉的?”陽信縣局志愿者趙夢琦一邊幫梨農朱富友給梨樹澆水,一邊笑著問道。朱富友卻嘆了口氣,指著滿園的梨子愁眉不展:“收成是比往年好,可之前的梨全賣完了,今年的新果子還沒成熟無法開始銷售,其他農副產品的銷售也并不理想,就等著果梨趕緊成熟呢!”
這番對話,是陽信縣局志愿者助農走訪活動中的一個場景。為把服務送到群眾心坎上,陽信縣局志愿服務隊堅持“腳底板走基層”,組織志愿者常態化開展入戶走訪,帶著民情記錄單穿梭在梨園地頭,用“田間議事”等方式,聽梨農講難處、算收成、謀出路。
趙夢琦在走訪中發現,梨副產品的銷售渠道狹窄是目前最讓梨農犯愁的問題。“俺們種梨、賣梨是把好手,可賣其他的就是門外漢了,每年到這個時候就不知所措了。”梨農們指著倉庫里堆積的梨副產品說,“雖然保質期長,但照這樣銷售進度,最后只能低價賣給販子,除去各種費用,基本沒賺頭。”梨農們告訴趙夢琦,村里的梨農大多是老年人,不懂網絡,只會靠著、等著收購商上門,價格被壓得很低,有時候還會遇到“收了貨不給錢”的情況。
在連續一周的走訪中,志愿者們走訪了轄區46戶梨農,記下了厚厚的民情臺賬,這些帶著泥土氣息的訴求,被迅速匯總到志愿服務隊辦公室。
“群眾的急難愁盼,就是我們志愿服務隊的工作清單。”陽信縣局志愿服務隊隊長趙俊杰看著臺賬上的記錄,當即組織志愿者召開專題會議。會議室里,大家圍著地圖標注幫扶區域,對著名單分配任務,最終確定“先解燃眉之急,再謀長遠之策”的幫扶思路:搭建線上銷售平臺,讓陽信梨副產品“走”出鄉村。
直播架起云橋梁 “梨”想奔向千萬家
“家人們看過來!這個就是用咱們本地用鴨梨制作的鴨梨醋飲,它匯集了鴨梨本身的清甜和醋的酸味,喝起來既不會太甜膩,又不會太酸烈,它可以促進消化、美容養顏呢!”在陽信縣萬畝梨園里,陽信縣局志愿者徐秀偉和高雪利舉著梨副產品對著鏡頭熱情介紹。
這場助農直播,是陽信縣局志愿服務隊為破解銷售難題量身打造的“破局之策”。為了讓直播更接地氣,志愿者們提前做足了功課:向有經驗的電商請教直播技巧,跟著網紅主播學習話術,反復打磨直播腳本;為了展現梨副產品的品質,他們帶著鏡頭走進梨園深處,拍攝梨子的生長環境。
“大家看這個醋飲為淺琥珀色,清澈透明。”志愿者徐秀偉打開一瓶鴨梨醋飲,緩緩倒進一個透明玻璃杯中,瞬間引爆直播間:“看著就好喝,怎么下單?”“給我來3箱,送親戚!”“我是本地,在外打工,想嘗嘗家鄉的味道!”
為了讓陽信梨副產品的故事更豐滿,志愿者們還在直播中穿插了當地的民俗文化。他們邀請村里的老藝人展示梨木雕刻技藝,講述“百年梨園”的傳說,甚至現場熬制梨膏,讓網友隔著屏幕感受“陽信味道”。
直播結束后,梨農們看著手機上不斷跳動的訂單信息,激動得紅了眼眶:“以前想都不敢想,這些銷售‘老大難’的梨副產品能坐在家里就賣到全國各地!”此時的志愿者們則忙著聯系快遞網點,協調運輸,確保所有產品都能快速送達消費者手中。現如今,梨農們從“會種”變成“會賣”,在陽信縣局志愿服務隊的助力下,陽信梨不僅走進了千家萬戶的果盤,梨副產品也成為舌尖上的“明星產品”。
從梨園間的走訪傾聽,到直播間的熱情吆喝,陽信縣局志愿服務隊用實際行動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的承諾。一件件紅馬甲穿梭在梨園,架起了黨群連心橋;一個個直播間連接著城鄉,鋪就了致富路。在這場助農幫扶中,銷售的不僅是梨副產品,更是梨農的幸福生活;收獲的不僅是訂單,更是群眾的信任與認可。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