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被禁售,但果味電子煙在網絡上并不難找到,記者在微博搜索“奶茶杯”等關鍵詞,仍有不少人發帖進行售賣。而朋友圈中的微商們,也會用一些表情符號替代果味電子煙“煙彈”等詞匯,有的廣告信息甚至像是暗號。
2022年3月11日,國家煙草專賣局發布的《電子煙管理辦法》明確提出:從5月1日起,禁止銷售除煙草口味以外的調味電子煙和可自行添加霧化物的電子煙。
在新規實施前,電子煙市場中最受歡迎的煙彈(電子煙的液態霧化物)味道莫過于五花八門的水果口味。
然而,《法治周末》記者發現,本該銷聲匿跡的果味電子煙化身為“可樂桶”“奶茶杯”,在年輕人群體中流行。
抽電子煙竟成部分學生眼中的“新風尚”
在部分學生的社交圈中,抽電子煙被視作一種“新風尚”。早在2015年,浙江省溫州市一名小學老師就爆料稱,班里的許多學生迷戀上了一種會噴出霧氣的“糖棒”玩具。這種“糖棒”,吸一口就能噴出白色霧氣,實際上就是成人吸食的電子煙。
隨后,一直有媒體曝光學校周圍的文具店、零食店將電子煙售賣給學生,其中不乏13歲以下的小學生。
而隨著一系列有關電子煙的規定落地,這樣的情況似乎并未減少。今年16歲的高中生劉明(化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果味電子煙在初高中生之間非常流行。一些學生認為,私下社交時如果沒有一根電子煙,會顯得“沒牌面”。這些果味電子煙沒有煙味,不僅不易被家長老師發現,吞云吐霧的樣子還被部分學生認為“很酷”。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此前發布的《電子煙營銷及對青少年健康影響研究報告》顯示,在被調查的青少年中,接近半數的人在13歲至15歲初中階段第一次開始吸用電子煙,而吸用過電子煙的青少年用過最多的口味就是水果味。
另據中國疾控中心控煙辦2022年發布的《2021年中國中學生和大學生煙草流行監測結果》顯示,使用電子煙的中學生中,最常使用的口味便是水果味,占到63.8%。
除了學生群體,不少年輕煙民也青睞果味的電子煙。
李霞(化名)是一名有8年煙齡的煙民,幾乎是從電子煙誕生的那一刻起,她就開始購買,“以前也有煙草味的煙彈,但我從來沒買過”。雖然吸煙,但李霞不喜歡搞得自己衣服頭發上都是煙味,在她看來,果味的電子煙味道好聞,不用去考慮家里、衣服上有煙味,也不會給其他人帶來困擾。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25歲至35歲的電子煙使用者中,和李霞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在少數。而其中更有不少使用者并未吸過紙卷煙,選擇電子煙的原因不過是“嘴閑”和“好玩”。
銷售渠道隱秘
在新規施行前,不少電子煙民面對即將難以購買的果味煙彈,選擇了大量囤貨,李霞就是其中之一。但在2022年年底,她囤的貨已經消耗殆盡,盡管不少朋友給她推薦了各種微商和渠道,但由于怕上當受騙,她選擇了戒煙。
而對于高中生劉明來說,果味電子煙從未在他的生活中消失。“只要想買,總能搞得到。”劉明告訴記者,自己的同學中就有不少“代理”,他們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發布信息,售賣電子煙彈。
記者根據劉明的推薦,添加了一位賣家,在說明來意后,他便提供了幾張圖片供記者選擇。這些調味電子煙盡管品牌和口味各有不同,但幾乎都為“一次性”電子煙。根據產品宣傳海報來看,這些電子煙外殼上并無任何中文標識,一些熱門口味還被劃掉以示售罄。
賣家告訴記者,這些貨都是“專供外貿”,有質量保證。盡管這些海報中都標注了“未成年人禁止購買”的字樣,但賣家并未對記者的年齡進行核實,只要付款后提供地址“坐等收貨”即可。此外,賣家還告訴記者,如果是同城,還可以閃送,“一般2小時左右就能收到”。
2022年11月23日,國家煙草專賣局、國家郵政局發布了《關于電子煙產品、霧化物、電子煙用煙堿等限量寄遞的通告》,其中提到寄遞煙具、電子煙煙彈(液態霧化物)、煙彈與煙具組合銷售的產品(包括一次性電子煙等)、煙液等霧化物、電子煙用煙堿,每人每天限寄一件,不準多件寄遞。
當記者提出疑慮后,賣家信誓旦旦表示自己“有渠道”,不用擔心收不到貨,還和記者說“最近風頭比較緊,發貨會晚兩天”。
事實上,這類電子煙在網絡上并不難找到,記者在微博搜索“奶茶杯”等關鍵詞,仍有不少人發帖進行售賣。而朋友圈中的微商們,也會用一些表情符號替代“煙彈”等詞匯,有的廣告信息甚至像是暗號。“只有懂的人才知道那些朋友圈在說什么,而且他們一般賣完一批就刪除朋友圈,你根本找不到蹤跡。”劉明說。
網絡配圖
質量難以保障
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電子煙管理辦法》中強調:“電子煙產品應當符合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
而這些在微商等網絡渠道售賣的調味電子煙中,幾乎找不到生產標準等安全標識,更無廠名廠址及主要成分。劉明告訴記者,這類所謂的一次性電子煙也需要充電。但比起正規廠家生產的煙桿,它的電池很不穩定,“有的能正常用完,有的充一兩次就壞了”。
而對于中學生來說,一根標價169元的一次性煙彈并不便宜,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平替煙彈”——這些煙彈標價59元/盒至99元/盒不等,一盒有2至3枚,需搭配電子煙桿使用。劉明表示,這幾種產品他和同學都會買,“一般就看賣家哪種有貨”。
“在新規施行之后,許多以前生產調味煙彈的廠家沒辦法以品牌的名義生產,他們便采用‘游擊戰’的方式,產一批換一個名字,歇息一段時間再繼續生產。”一名自稱與電子煙廠家有交集的微商阿六(化名)稱,這些廠家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并且以“外貿出口”的幌子進行生產。因此,這些電子煙彈的外包裝上看不到任何中文。
而與此同時,社交平臺上有不少人分享自己購買到劣質“三無”電子煙后的不良體驗,“味道太大了,吸一口人都暈了”“吸完想吐”。售賣這些產品的微商們,大多以“你吸太猛了”“大家都買的”等理由搪塞,而消費者們大多心知肚明這類煙彈并不合規,均選擇忍氣吞聲。
調味型電子煙較容易成新型毒品的載體
據國家煙草專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電子煙是一種特殊的煙草產品,一般由煙油和煙具組成。煙油主要由煙堿(尼古丁)制成并通過電子煙具將尼古丁以及各類添加劑霧化后供消費者吸食。而電子煙作為卷煙等傳統煙草制品的補充,其自身存在較大的健康和安全風險,尤其對未成年人損害更加嚴重。
2022年3月23日,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販賣合成大麻素的電子煙油(俗稱“上頭”電子煙)的毒品案件。
警方從一涉案人員身上及住處起獲一次性電子煙129個及罐裝煙油141瓶,其中含有合成大麻素類毒品凈重共計896.77克。東城區人民法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其“有期徒刑十五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并處沒收個人財產人民幣六萬元”。
重慶市渝北區公安局禁毒支隊相關負責人告訴《法治周末》記者,調味型電子煙也較容易成為新型毒品的載體。一方面,這類電子煙的包裝漂亮可愛,調味好聞,容易吸引青少年的注意;另一方面,電子煙的煙油也容易成為不法分子添加毒品的溶劑。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