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市場在全球范圍內一直處于快速發展之中,然而,不同國家對電子煙的監管政策各不相同,這使得電子煙企業在進軍市場之前必須仔細權衡各國的準入條件。在這個背景下,電子煙企業面臨一個重要的戰略問題:是先尋求認證和合規,還是迅速進入市場?
近日,兩個至上記者對電子煙產品檢測機構元素檢測CEO張欽敏進行了專訪,了解各市場電子煙政策的差異化特點。
元素檢測CEO張欽敏|圖源:元素檢測
經過長時間的監管信息監控及實地調研,兩個至上發現,各國電子煙市不僅監管政策存在差異,在對電子煙的執法手段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
例如,英國會在零售環節采用“釣魚執法”的方法,他們會不定期檢查商家是否出售大口數電子煙或者是否針對青少年兒童銷售電子煙等。與此不同,美國FDA更多地采用警告信的方式,警告那些沒有獲得PMTA(上市銷售申請)批準的商家。此外,阿聯酋的監管機構經常進入零售店抽查產品是否符合法規要求。
針對這些執法差異,張欽敏認為,各國市場的電子煙執法差異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事前監管和事后監管。
張欽敏介紹,事前監管就是產品在進入市場之前需要獲得合格的評定機構認證,并完成完整的合規手續申辦。一旦產品通過認證并合規進入市場,就可以在市場上合規銷售。以中東市場為例,該市場的前期認證相對嚴格,合規準入門檻較高,但只要產品通過認證合規進入市場后,市場風險就基本上沒有了。
工作人員正在對電子煙進行檢測|圖源:元素檢測
而事后監管則是指產品進入市場之前的監管較為寬松,即進入條件相對寬松。然而,監管部門會對零售端進行嚴格而頻繁的執法。這些市場在產品進入市場前的監管相對不嚴,導致電子煙廠商在進入期間不太重視合規認證。但是,當產品因違規問題被檢查時,通常都會受到較為嚴重的懲處。比如歐洲市場的大多數國家,如英國、德國、比利時、意大利、波蘭等。
張欽敏建議,對于那些事后監管較為嚴格的市場,企業要主動采取行動,確保其產品始終符合市場的最新標準,以減少潛在的合規風險。
除了監管方面的問題,張欽敏還分享了各國電子煙產品認證所需的時間。他指出,不同國家的產品認證時間存在差異。具體而言,馬來西亞和歐盟的產品認證時間最為耗時,需要超過半年的時間。相對而言,中東和韓國的認證時間較為短暫,僅需大約一個半月左右。
張欽敏表示,由于監管政策和認證要求可能會隨時更改,建議企業持續關注目標市場的政策動態,并定期更新其合規策略,提前做出應對措施,以確保其產品在合規性、質量和安全性方面達到標準。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