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電子煙行業發展的核心矛盾——工具屬性與娛樂化定位的撕裂。事實上,電子煙技術本可以成為煙民對傳統煙草減害工具的里程碑,但資本對"成癮性快消品"模式的路徑依賴,導致其偏離了應有的社會價值軌道,當下,電子煙急需實現本質回歸:
歷史鏡鑒:從"醫療工具異化"到"娛樂產品"的警示
電子煙的困境與某些醫療技術的商業化失敗存在驚人相似:
胰島素筆的教訓:1921年胰島素注射器本用于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但在1980年代被異化為"減肥神器",導致濫用致死案例激增,直至FDA將其重新限定為處方藥。
電子煙的異化軌跡:2003年韓力發明電子煙時定位為"戒煙設備",但2015年后JUUL等品牌通過芒果味煙彈、網紅營銷將其轉化為"社交符號",青少年使用率3年內暴漲78%。
這揭示了一個規律:任何具有成癮潛力的技術產品,若缺乏社會價值錨點,必然滑向娛樂化深淵。
當前電子煙階段的“初級性”
電子煙行業目前仍處于"技術應用初級階段",這一判斷可從三個維度驗證:
技術原始性
1、霧化技術停滯:主流陶瓷芯技術源于2016年,尼古丁傳遞效率十年未有重大突破。
2、材料科學短板:煙油載體仍用丙二醇/甘油,無法解決高溫裂解產生的醛類物質。
社會認知割裂
1、眾信任危機:WHO調查顯示,72%的醫療從業者認為目前的電子煙危害被低估,僅18%吸煙者認可其減害價值。
2、價值定位模糊:行業在"替煙工具"與"潮流消費品"間搖擺,導致政策制定者難以建立監管共識。
經濟模型脆弱性
1、入結構單一:頭部企業80%營收依賴硬件銷售。
2、用戶生命周期短:電子煙用戶平均使用時長14個月(傳統煙民平均23年)。
“電子煙社會價值”重構的三大支柱
1、重新定位產品功能:從“娛樂消費品”回歸“減害工具”
強化科學證據支持,定位清晰主要服務的用戶群體(煙民),明確產品價值方向(減害、為尼古丁依賴者提供健康生活方式定位而非開發青少年的娛樂化),主要開發專業化減害產品線,杜絕為追求銷量而進行誘導性營銷。
2、構建行業倫理框架:社會責任與合規經營
通過技術手段強化線上線下銷售端的年齡限制,嚴格執行年齡驗證機制。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公共健康項目,比如資助吸煙危害研究或青少年控煙教育項目,將企業利益與社會福祉深度綁定。對用戶真實透明成分與風險披露,讓消費者“有知”消費,此舉既能提升公信力,也符合新規對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
3、應對政策與公眾認知的雙重挑戰
主動擁抱監管,推動行業規范化,企業應將合規視為生存底線,而非負擔。通過從“問題制造者”到“解決方案提供者”來重塑公眾認知。針對社會對電子煙的負面標簽,行業需通過多渠道科普傳遞雙重信息:對煙民:強調電子煙作為減害過渡工具的實用性;對非煙民:明確“電子煙非無害,且禁止未成年人使用”。
針對國際監管差異,輸出中國經驗,作為全球電子煙制造中心(占全球產量90%),行業應加強與國際健康組織的合作,推動全球電子煙減害標準的統一。
只有當行業構建起可持續的社會價值體系,才能突破當前發展瓶頸,走向良性發展大道
當下電子煙,是從“無序暴利”到“合規求生“”的必然轉型
電子煙曾經的無序發展到今天政策補位嚴監管必然引發行業重構,未來幸存企業必將實現三重轉型:
·技術突破:開發更低危害的尼古丁傳遞系統
·合規重構:建立全流程追溯體系
·模式創新:從硬件銷售轉向"設備+服務"生態
這場洗牌正在告訴我們:一個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必須與社會責任并行,否則"暴利神話"終將成為"泡沫挽歌"。
電子煙,從"技術工具"到"社會價值承載者"的躍遷,本質是一場從資本邏輯向公共健康邏輯的轉型。唯有將“減害”作為核心使命,通過技術革新、合規經營、公眾教育等多維發力,才能扭轉其“娛樂快消品”的負面形象,重新贏得政策支持與社會認可。正如英國控煙專家Deborah Arnott所言:“電子煙的未來不在于吸引新用戶,而在于幫助老用戶擺脫更危險的卷煙?!边@一路徑或許漫長,卻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