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革命、哲學、象征……一些我們現在常用詞的釋義,居然是從日本傳入的?為什么日語中存在那么多漢字?一樣的漢字,中國人不僅發音聽不懂,甚至看字也會曲解意思?《新語往還——中日近代語言交涉史》一書中,漢語和日語千年時光中的你來我往,可謂文字背后兩國交流史的微縮景觀。從煙草舊稱“淡巴菰”的演變里,可窺之一二。
1877年11月,清政府第一任駐日公使何如璋和副使張斯桂赴任東京。他倆在記錄游覽日本所見所聞的《使東述略并雜詠》和《使東詩錄》中,使用了大量和制漢語,即日語詞匯的借用。這些詞,有的是漢語中本來就存在,日本人翻譯西方著作時賦予其新內涵,例如師范;有的是利用漢語的造詞能力進行“實用翻譯”,指代西方傳入的新事物、新概念或新制度,例如議員;還有的是日本固有詞匯,例如警視廳。
之所以會這樣,固然與何張二人強烈的好奇心和使命感有關,關鍵在于當時的歷史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急劇變革,漢語這一古老的語言也不例外。促成這些變化的是新知識的獲得。特別是甲午戰爭戰敗(1895年),在亡國亡種的危機之下,不少開明人士把目光轉向明治維新(始于1868年)后的日本,試圖通過這個中介在短期內輸入西方的文化、科技,以振興圖強。和制漢語被引進中國,因其貼近大眾生活且淺顯易懂得以廣泛流傳。
但是,“淡巴菰”卻比較特殊。“淡巴菰”這一音譯詞來自何處,說法不一,其中日本有中國詞源一說。《日本國語大辭典》引《日本釋名》說,“淡巴菰”傳自中國;語言學家新村出也認為,中國人自古使用“淡把姑”。
后來我們為何不再用“淡巴菰”稱呼煙草不得而知,但藏于日本國立公文書館的《日本煙草產地頒布圖》說明,江戶時代(中國處于明清時期),幕府完全放開煙草使用和種植之后,“煙草”(日語漢字)一詞就已經明確指代“淡巴菰”這種植物了。“煙草”平假名書寫為たばこ,羅馬音標記為tabako,是葡萄牙語煙草TOBACO的音譯,恰好也印證了16世紀日本與葡萄牙貿易和文化交流頗為頻繁。
隨著西學東漸,和制漢語的反向輸入更影響了“淡巴菰”一詞的命運。《使東述略并雜詠》中有一句“客至席坐圍小爐淪茗,以紙卷淡巴菰相饗”,意思是何如璋訪問日本人家時,對方以煙進行招待。可以認為,他接觸卷煙實物和稱呼在先,了解“淡巴菰”所對應的日語漢字書寫形式在后。曾任駐日公使館參贊(1877~1882年)的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日本國志·禮俗志》中也提到,日本人“呼煙曰淡巴菰”。
到19世紀中葉,《英華字典》《英華辭典》等都把“煙”用作英語TOBACCO的譯詞。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在《日本書目志》中建議“推廣農業保險,改良土壤,用化肥,改良農具,改良品種……多種蔬菜、煙草……”可見,原產于美洲的這種農作物,在漢字圈不再按世界通行的稱呼行事了。“煙草”一詞回流中國之后,逐漸取代了“淡巴菰”。
菰,究竟是什么樣的菰?一來一往間,反映了不同來源詞語間的沖撞。經過中日之間的人員交流、語言接觸,大量抽象詞或時代色彩濃厚的關鍵詞都以漢字同形的形式存在,利用漢字對西方新概念進行共創、共享,使得大部分中日同形詞保留至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