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滿族吸煙習俗歷史久遠。早在明末清初,滿族人不分男女老少,都愛吸旱煙。努爾哈赤率部遷都沈陽后,滿族人口日漸繁衍,滿漢文化在關東地區充分融合,吸煙漸成風氣。民國時期,無論滿漢,吸煙已成為東北地區的普遍現象。新中國成立后,旱煙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數百年間,旱煙與東北獨特的氣候、地理和人文環境相融合,形成了千姿百態的煙俗,成為今天研究關東先民風俗文化的生動標本。
老太太的大煙袋
東北民間正月里鬧秧歌,少不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老”?!袄稀笔菛|北方言,是老太太的別稱。過去的關東老太太平時總愛挎著個筐,不是去采豬食菜,就是去菜園子里摘菜;不是下地給種地鏟地的家人送飯,就是上山采山菜、撿蘑菇。閑暇時節,她們還會挎著筐到姑娘家串門。“老”之名,十分確切。秧歌里的“老”,扮相非??蓯鄱喝?#xff0c;上穿大襟襖,下穿扎腿褲,頭挽疙瘩兒,耳吊紅辣椒,左手挎個筐,里面放著洗衣棒槌,右手拿桿大煙袋。這是一個可以離隊表演的特殊角色,十分滑稽,經常逗得觀眾哄笑不止。
過去關東現實生活中的老太太和秧歌中一樣,都有一桿大煙袋。這煙袋到底有多“大”呢?現代人很難想象,最短的也有半庹長(成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之間的距離為一庹,半庹約合2尺半,即83厘米左右——編者注)。那么長的大煙袋,怎么點火啊?沒錯,老太太抽煙,自己是夠不著點火的,她們自有高招兒。過去冬天家家有火盆,老太太坐在炕上,大煙袋一伸,就伸到火盆里,“巴噠巴噠”就點著了煙。有時候火盆里沒火了,老太太就喊小孫子:“狗剩子,到灶坑里給奶奶夾個火來,奶奶要抽煙。”小孫子就拿著火筷子到灶坑里夾一塊火炭,給奶奶點上了煙。更多的時候,老太太會沖兒媳婦喊一嗓子:“老大媳婦,點煙!”這時候,不管兒媳婦正在做針線活還是哄孩子,必須麻溜兒地過來給婆婆裝煙點火。
老太太的大煙袋,最長的有一庹長(約合5尺,即167厘米左右——編者注),得安核桃那么大的煙袋鍋,一拃[張開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測量時兩個指尖的距離——編者注]長的煙袋嘴。那得配多大的煙口袋呢?關東民俗就是怪,老太太的大煙袋,有煙鍋煙嘴煙桿,就是沒有煙口袋——炕上的煙笸籮就是老太太的煙口袋。
老太太的大煙袋不僅僅是抽煙的工具,更是一種權威的象征。關東有一種禮節叫“裝煙禮”。早晨,老太太抽的第一袋煙必須由兒媳婦給點上,沒有兒媳婦的也要由女兒給點這袋煙。家里有好幾個兒媳婦的,平時老太太要抽煙,喊誰誰就要去點煙。新媳婦過門,得站在婆婆身旁“立規矩”,隨時侍候婆婆抽煙。
大煙袋,是老太太平日里施用的“家法”。兒子犯了錯,老太太用大煙袋戳腦瓜門兒;兒媳婦犯了錯,用大煙袋隨手就打;孫子犯了錯,用大煙袋打屁股;女兒犯了錯,用大煙袋點嗒幾下也就完事兒了。
大煙袋,是老太太哄孩子的用具。孩子小,睡搖車,老太太用大煙袋代替手推搖車,唱著搖籃曲:“小寶寶,快睡覺,風不吹,樹不搖,豬不哼,雞不叫,狗不舔,貓不撓,小寶寶,睡著了?!毙殞毸?#xff0c;老太太的大煙袋還勾在搖車上晃悠呢,她也睡著了。
大煙袋,是老太太看家望門的家伙什兒。莊稼院里都養些雞鴨鵝狗,時常進了里屋,老太太拿起大煙袋就給趕了出去。有的還不肯出去,老太太一煙袋鍋就給刨出去了。住在山根兒的人家,夏天蛇會從后窗進屋,一聞到煙味兒就往外爬,還沒爬出去呢,老太太一煙袋鍋就把蛇頭打爛了,一挑一甩,早扔得不見蹤影了。
滿族婚俗里的關東煙
煙,在過去滿族人的婚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可謂“婚俗中有煙俗,煙俗中有婚俗”。按照滿族舊俗,子女成年后,由父母為他們商議婚事。男女兩家同意后,男方家可以派一個人去相看女方,女方就會讓待嫁的女子為客人裝一袋煙。這樣做,一可讓來人有機會細看女子的相貌,二可讓其觀察女子的舉止,以決定是否可以迎娶?!吨腥A全國風俗志·奉天》“相看”中有詩云:“十五嬌娃未上頭,初聞相看意含羞。裝煙低首歸房去,早飯誰知留不留。”相看那天,如果客人留在女方家用飯,則表示有意訂下婚約。
經過“媒妁之言”后,兩家老人便會見面,訂下兒女親事,民間叫“訂婚”,也叫“會親家”,滿族要行“裝煙禮”。在訂婚儀式上,姑娘拿起煙袋,裝上煙,點上火,抽上兩口,點著煙后,再用手絹或衣襟擦擦煙袋嘴,雙手遞給未來的公公,說聲“請抽煙”。男方父親接過煙,抽上一口,連說“好煙”,然后從懷里掏出錢來給姑娘,說:“錢不多,拿著,這是一點兒意思?!蹦蟹礁赣H給的錢叫“裝煙錢”,給多少沒個定數,可根據男方家庭狀況而定。遼寧省岫巖縣白氏家族在清代咸豐年間新立的族規中就有關于“小兒定親換盅”要給“裝煙錢”的規矩,說明這一習俗至少有一百五六十年的歷史。
姑娘要出嫁,家里就要準備嫁妝。關東姑娘有一份特殊的嫁妝——煙袋,不光要準備自己用的,還要給丈夫和婆家人每人準備一桿煙袋。給丈夫的煙袋一般都配有精美的煙荷包,上面繡著鴛鴦、鳳凰、彩蝶、蓮花、牡丹、梅花鹿、金魚、石榴、元寶、搖錢樹等吉祥圖案。煙荷包形狀各異,方形的象征四平八穩,圓形的表明團團圓圓,蓮花形的代表連生貴子,心形的表示心心相印,燈籠形的意為向往光明,下寬上窄的寓意步步登高……姑娘的煙荷包,不論繡著什么圖案,做成什么形狀,都代表著她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和追求。這些煙荷包不僅是寄托心意的定情信物,還是一件件精美的民間藝術品。除了煙袋,姑娘的嫁妝里還少不了火盆、火筷子、火鐮、煙笸籮,更要準備幾把好黃煙。
結婚那天,新娘頭頂紅蓋頭來到新郎家。拜完天地進入洞房,新郎用什么揭開新娘的紅蓋頭?不是秤桿,也不是尺子,那都是后來的規矩啦,老關東年代是用煙袋!揭開紅蓋頭后,小兩口對抽歡喜煙。結婚第二天早晨要“分大小”,也叫“認親”。這時,新媳婦要先給婆家的爺爺奶奶和公公婆婆行“裝煙禮”,然后給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姐、小姑子和來賀喜的舅、姑、姨等長輩裝煙。新媳婦行“裝煙禮”,長輩要給裝煙禮錢。此后,有長輩到家里串門,媳婦都要給裝煙,以示尊重與孝敬。
新媳婦回娘家,黃煙必定是親家之間互相贈送的必不可少的禮物,代表著一份心意。
日常生活中的煙俗
舊時關東民間,有不少與旱煙有關的習俗,具有非常鮮明的地方特色。
抽煙對火有講究抽煙人見到抽煙人,親如一家,沒有煙了就從人家煙袋鍋里挖。對上了火,抽上了煙,搭上了話,越嘮越親近。臨走不用說“謝”,否則就顯得“外道”了。想抽煙,沒帶火,跟人家對火時,一定要把自己的煙鍋放在下面,以示對借火者的禮貌和尊重。還要一手端煙袋,一手伸出擋風。不管有沒有風,都要伸手做擋風狀,這也是一種禮貌。關東男人出門在外,一般不抽對火煙,沒火種了就向人家借火絨,自己打火點煙。這種習俗是有原因的,老關東時代有不少土匪,男人外出多少要帶些盤纏(路費),和陌生人抽對火煙,如果正趕上對方是土匪,很可能會乘機掏出匕首行兇,搶劫財物。
尊貴客人炕頭坐家里人都出去干活了,老太太便叼著大煙袋,坐在炕頭上抽煙,一天都不挪地方。家里來了客人,老太太就用大煙袋勾來煙笸籮,請客人抽煙,說:“炕頭墻上倚著,抽上幾口,解解乏,去去累?!币贿呎f一邊欠欠屁股,騰出一塊地方,讓客人坐在炕頭上,倚著炕墻,抽起了煙。老太太自己也陪著抽起了大煙袋,嘮起了嗑兒。關東的風俗是以南炕為大、炕頭為尊,讓客人到炕頭倚墻抽煙,那是對客人的尊重。如果是晚輩人來了,老太太可不會挪地方,只是說:“抽煙自己裝,找炕沿兒抽去。”
男女抽煙各不同老頭總愛把煙袋搭在肩上,在外溜達。老頭見老頭,一般會說:“抽幾口,嘮嘮嗑兒?”兩人品嘗著對方的煙,連說“好煙”,然后便扯起了“海篇子”(海闊天空地閑聊)。老太太出門光拎個長煙袋,不帶煙口袋,到了誰家,誰家的人就得趕緊給裝煙點火。路上遇見老頭聚堆兒抽煙,就把大煙袋一伸,說句“裝上,點上”,然后就抽著煙和老頭們嘮起了嗑兒。中年男人的煙袋總是別在腰帶上,小媳婦總愛握著小煙袋找小媳婦“鬧笑話”,大姑娘出門一般不拿煙袋,遇見小媳婦,讓抽煙就抽上一袋。
關東抽煙不論輩關東人不像關內一些大家族,小輩在老人面前不能抽煙,關東人抽煙是不論輩的,兒子可以在父親面前抽煙,孫子也可以在爺爺面前抽煙。
送禮要送關東煙關東過去有句俗語,“送禮要送關東煙”。舊時民間,走親戚時常常要帶上幾把好黃煙作為禮物。親戚收下后,馬上搓點兒煙來品嘗,并不住地夸贊。一般來說,每年新煙下來了,都要送給親友、鄰居品嘗。煙,成了聯系親情和友情的紐帶。
歇氣兒不過兩袋煙過去,“打頭的”領著伙計給東家(地主)干活,到了歇氣兒的時候,“打頭的”便會說:“抽口煙兒,歇一會兒?!比缓?#xff0c;伙計們便會放下手中的活,坐下來抽煙、嘮嗑兒、歇氣兒。“打頭的”抽完兩袋煙,便把煙灰一磕,煙口袋往煙桿上一卷,往褲腰帶上一別,說:“抽完煙了,干活吧?!眱纱鼰煹墓し?#xff0c;一般接近半小時,這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了農村干活歇氣兒的計時標準。
地窨子周圍種黃煙老關東時代,闖關東的開荒人、看地的、放牛的、看山場的、打魚的,住的都是地窨子或地窩鋪。他們常常會在地窨子和地窩鋪四周種上黃煙。因為野外的地窨子和地窩鋪住進人后,就容易招耗子,耗子又招蛇,所以經常有蛇鉆入。蛇不怕人,但怕煙味兒。因此,在地窨子和地窩鋪周圍種上黃煙,蛇就不敢進去了。
缺醫少藥用黃煙舊時關東民間缺醫少藥,人們把黃煙當成了一劑良藥。困乏無神時,抽一袋煙,立即來了精神。要是誰牙疼,便抽上一口煙含在嘴里,過一會兒吐出,反復幾次,直到牙疼減輕為止。不論大人小孩,受涼受風導致肚子疼、漲肚,便用煙袋油子或者煙葉貼上一貼。要是有人生了瘡或者癤子,便貼上煙葉來止癢消腫。人們如果遇到外傷流血的情況,就隨手摁上煙灰或貼上煙葉來止血止疼。在江河里淘金的人,雙腿天天在水中浸泡,加之螞蟥和蚊蟲叮咬,經常發生潰爛,也會貼煙葉來治療。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