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戰爭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打響第一槍”的盧溝橋,但少有人知的是,抗日戰爭中日兩軍展開第一次主力決戰是上海淞滬抗戰,爆發地點在八字橋。日軍揚言用4小時結束戰事,卻被英勇的十九路軍三次粉碎進攻,迫使日軍三易主帥,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囂張氣焰。
一套完整版抗戰煙畫《十九路軍抗日彩色攝影煙畫》,由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收藏,詳盡記錄十九路軍淞滬抗日的英勇壯舉,再現一段真實的抗日記憶。引人注目的是,十九路軍起源于孫中山創建的粵軍第一師,絕大部分官兵都是廣東人,這套珍貴的煙畫記錄廣東子弟兵打響抗日戰爭中中日兩軍首場主力決戰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這套火柴盒煙畫,還是國家三級文物。
這套雙面印刷的抗日煙畫,尺寸是3.3厘米×5.6厘米,一面為人工上色的戰地照片,另一面為藍色中文楷書解讀,并打上“中國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序號。從“我軍戰壕中傳遞消息”“我軍自動步機關槍和盒子炮”“勇敢殺敵之大刀隊開赴前線時留影”“手榴彈之整備”“暴日焚燒商務印書館后橫置家具于寶山路以阻我軍之追擊”“馮庸大學女子義勇軍龍文彬”“八字橋戰役”等28個淞滬抗戰珍貴畫面。
其中一枚煙畫記錄“八字橋戰役”,取景十九路軍堅守八字橋陣地,與日軍展開激戰的照片,這就是“淞滬血戰第一槍”的重要記錄。1932年1月28日夜11時30分,日本海軍上海特別陸戰隊一部突然進攻八字橋區中國守軍,十九路軍即刻還擊。十九路軍的三位將領,蔣光鼐、蔡廷鍇和戴戟聯名表示“雖犧牲至一卒一彈,絕不退縮”。在閘北地區,十九路軍面對日軍猛烈進攻,讓日軍損失慘重。日軍想通過八字橋迂回攻擊上海北站,陣地先后三失三得,但直到最終停戰,日軍都未能完全控制八字橋。
民國煙畫研究者、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館員陳乃瑜介紹,“煙畫反映時事新聞從民國初年開始,流行于20世紀30年代。每當國內外發生重大時局變化,各煙廠商家會不約而同競相印制發行捕捉社會熱點題材煙畫,重大事件成為關注主流。”根據她的研究,“煙畫也稱‘香煙畫片’‘洋畫兒’‘公仔紙’,是民國時期香煙包附贈的小畫片。整個20世紀上半葉,紙煙在世界范圍全面推廣,小小煙畫內容豐富,成為‘小中見大的百科全書’。”
據悉,涉及抗日戰爭內容的戰地攝影煙畫最為少見,能完整留存下來甚為珍貴,這套煙畫也是目前唯一發現完整記錄淞滬抗戰的煙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