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執一縷,指點江山。
煙草文化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在古老東方文明的熏染下,同樣也書寫了別樣的篇章。
“食以療饑飲解渴,二者缺一不生活”。而對于非療饑、解渴的嗜好之物來說,煙草自萬歷年間傳入中國便開始風行。
作為中國民俗文化的一種,隨著幾百年歲月的積淀,逐漸滲透到了社會習俗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形成了日漸濃厚的文化色彩。
早期,吸煙是一種社會風俗,存在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據陳琮《煙草譜》記載,當時“市井間設小桌子,列煙具及清水一碗,凡來食者,吸煙畢即以清水漱口,投錢桌而去”。
后來,隨著煙草種植面積的擴大,吸煙人口不斷增加,吸煙成為了一種習俗,出現了一系列具有文化韻味的煙具,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文化特色的吸煙習俗。
舊時,人們喜好吸旱煙和水煙,在一些文人的作品中都有相關描述。
如《無所用心齋瑣語》一文中所描繪的:
“蘇州風俗婦女每耽安逸,晉紳之家尤甚。日高,春猶有酣寢未起者,簪花理發,舉動而人,妝畢向午,始出閨房,吸煙草數筒……”。
字里行間,一幅江南風俗畫已躍然紙上。
旱煙、水煙、鼻煙是比較常見的煙具,一直延續至今。
各種器具長短交錯,琳瑯生輝,映射著豐富多元的煙草文化。
旱煙管長短不一,長者可作杖藜;細小可供玩賞。有些吸煙者喜用長煙筒,以煙氣舒徐為美。
靜海呂氏妻曾作詩戲詠長煙筒,“伸時窗紙破,鉤進月光來”,吐露吸煙時的閑暇之情,別具一番文化情趣。
吸水煙是中國傳統的吸煙方式之一,用水煙袋吸煙,使煙氣從水中過濾,可以減少焦油和尼古丁等有害成分,“云南十八怪”當中的“竹筒當煙袋”就是一種水煙筒。
此外,煙荷包、鼻煙等也形成了一種文化逐漸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
在中國,煙草文化也被賦予了中華文明的色彩。
客至敬煙奉茶是中國傳統禮俗,煙草“醉人無籍酒,款客不輸茶”,成為了常見的社交工具,也從側面反映了中國人“讓人而不爭先”的禮節特點。
過節、婚慶等場合也少不了煙草這個溝通感情的角色,煙草作為一種媒介滲透著中國文化的點滴,延綿著民族文化的味道。
幾百年間激發了許多文人的靈感與情思,諸多吟詠煙草的章句也相繼流傳,在文化長河中成為了獨具特色的一筆。
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的來臨,旱煙和水煙等傳統的吸煙方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機制卷煙應運而生。
它的誕生使得煙草能夠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廣泛的傳播,從而開啟了煙草文化嶄新的時代記憶。
但著著濃郁東方色彩的絲絲回憶,慢節奏的平樂生活,仍然在泛黃的書影中,獨自品味那雋永的氣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