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每個地方不同的風土人情,
孕育出的風俗習慣也千差萬別。
就拿煙俗這事來說吧,
山東人特有的煙俗還有一段歷史呢。
煙葉傳入
以濟南為例,老濟南早期的煙俗就很有特色……
山東的煙俗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煙葉傳入中國后,山東就逐漸成為了優質煙葉的產地之一。這樣,山東人買煙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以濟南為例,濟南人購煙方便,明末清初時已有不少煙民。其早期的煙俗也很有特色,因為人們用鼻嗅煙,所以時稱“鼻煙”。
清代時,濟南盛行鼻煙。鼻煙的原料系煙葉研成的細末,多半加上藥材香料,用時以手指蘸煙末,抹在鼻孔處嗅入體內。存放煙末的是個小瓶,俗稱“鼻煙壺”。
旱煙水煙
從旱煙到水煙,都是老濟南人的記憶……
卷煙問世前,愛吸煙的人通常都吸旱煙。老濟南常見的吸旱煙的用具叫旱煙袋,以木頭或竹竿為材料,挖空內心,兩頭鑲有金屬或其他物料做裝飾。人們吸旱煙時,拿隨身攜帶的火鐮點煙。火鐮像是一個細長的鐮刀片,用它使勁摩擦火石,便會冒出火星,點燃旱煙。
那時候,還有一種水煙。吸水煙的用具為銅制,時稱“水煙袋”“水煙壺”。它有兩個口,煙管口放置煙絲,點燃后煙氣經過煙管口下面的小水箱再從水里冒出,經由吸管口供吸食者享用。吸水煙點火的辦法很蹊蹺,由于煙管口徑小,引火需要特制的“紙煤”。那是一種粗纖維的火紙,用手捻成筷子狀的空心紙卷,點著以后呈半隱半現的紅火,緩慢燃燒。用時,嘴里憋足了氣,對準紙煤暗紅的火頭猛地一吹,燃起的明火就會燒著煙絲。
上世紀30年代,大觀園、新市場以及大街上,除了售煙的店鋪外,還有些小作坊專門加工煙葉,市井各處都有專門賣各種煙具的商店和攤販。
發展轉變
到了20世紀初,民族工業的興起使得國產卷煙問世……
20世紀初,民族工業的興起使得國產卷煙問世,在山東濟南也有了本地的卷煙廠,產品很快進入濟南市場,濟南出現了吸卷煙和吸旱煙、水煙并存的局面。
老濟南的市面上各種卷煙也紛紛上陣,經常可以看到“紅錫包“卷煙的廣告畫報。紅錫包的海報,大多選擇優雅女性,如今再看當年的海報,不覺有種復古情愫緩緩流出。
煙客往事
我同煙卷發生關系,卻是已經有二十年了……
當時還有一種和煙有關的小物件——洋畫。洋畫就是當時卷煙盒里附帶的小畫片,它原本是卷煙廠為了促銷有意在煙盒里裝上的一張小畫片,作為贈品吸引顧客。畫片為長方形,長約寸余,寬度不到一寸,彩印,人們當時習慣稱卷煙為洋煙,洋煙盒子里的小畫片也就被稱作洋畫。
想當年,孩子們喜愛洋畫的情形,可以借用一位作家的話來描述——“我同煙卷發生關系,卻是已經有二十年了。那是說的煙卷盒中的畫片,我在十歲左右的時候,便開始收集了。我到如今還記得我當時對于那些畫片的搜羅是多么熱情……有的是由家里的煙卷盒中取來的,恨不得大人一天能抽十盒煙才好……收集全了一套畫片的時候,心里又是多么歡喜!”
洋畫有各種題材,諸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有衣食住行,有花鳥蟲魚等等,讓孩子們從中獲得了不少知識。想當年,我們這幫孩子除了把洋畫作為藝術品收藏外,在課余時間常常玩扇洋畫游戲。扇洋畫的玩法多樣,通常是兩三個小朋友各出一張洋畫,放在同一地方,大家輪流用手扇,或者用洋畫扇洋畫,誰扇翻了洋畫就歸誰。游戲隨時隨地隨意進行,你輸我贏,樂在其中。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