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來一想的話,木頭并不象是做斗的最佳選擇,因為木頭太容易被燒著了。盡管如此,木頭斗還是從18世紀晚期就開始在歐洲各個地區粉墨登場了。開始的時候,人們會在斗缽內部嵌上一層薄金屬以抗燒,后來金屬層逐漸為加膠的海泡粉或陶土所代替。毋庸置疑,木頭斗的使用壽命肯定會由于這層內壁的防護而得以延長。
木頭制造中以德國人尤為見長,其中最出名的烏爾姆(Ulm)地區,著名的Maserholz Pfeif(中文直譯就是‘木頭煙斗’)就產自該地。這一地區木頭斗因其平整的斗缽兩側而顯得別有韻致。在缽型上,其他的木頭斗還有仿早期陶瓷斗,海泡或陶土的。
口狀斗和匈牙利,兩種借鑒于海泡的斗型,在當時最為流行。



裝飾上自不必說,既有精雕細刻也有大巧不工。
在設計上,有些木頭斗也體現了出了民間藝人匠心獨運的之處。比如說這種‘床斗’,不但斗壁內嵌金屬,而且金屬斗蓋上另有可旋緊木頭斗蓋兒以保證不會"灰飛火散",這樣就能在床上高枕大抽而無回祿之虞了。
嚴格的說上面這種才是最安全的,絕對不會見明火那種...石楠里的"飛艇斗"和這個是一樣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