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是虛無,那煙斗便是存在,可以說,有了煙草,煙斗就誕生了。利用煙斗是最早的吸煙方式。當時除了利用這種煙斗式的吸煙方式以外,也有咀嚼式的與鼻煙式的(Snuff)。用煙斗吸煙約在16世紀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地。最早是哥倫布手下一位水手杰瑞茲看到古巴土人吸煙,杰瑞茲冒險嘗試并隨后將煙斗帶到了歐洲,成為歐洲第一位煙民。馬克吐溫也是沉迷其中的一位,他曾說過:“如果天堂里沒有煙斗,我寧愿下地獄。”
17世紀,隨著鴉片貿(mào)易,煙斗也進入了中國。始被稱為“煙抖”。劉半農(nóng)《揚鞭集·一個小農(nóng)家的暮》詩曰:“他銜著個十年的煙斗,慢慢地從田里回來。”錢鍾書《圍城》中也有描寫:“英國導師一邊抽煙斗,一邊跟學生談話的。”抽煙斗很大層面上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了,同時也是感悟人生的過程,煙斗既是他們的個性象征,也是他們靈感的源泉,更是他們?nèi)烁竦莫毺爻尸F(xiàn)。
煙斗做序:精心設置,量身定制做煙斗,首先要拿到一塊帶皮的石楠木,石楠木是目前世界上公認最適合制作煙斗的材料,以石楠木為原料制作的煙斗也是目前世界上最為流行的煙斗品種。。拿到手的石楠需要匠人反復斟酌,通常都是這樣的,一個作品在開始制作之前,匠人要細致設計,考慮手里的這塊木料適合做什么樣子的斗型,需要按照木料,來選定斗的式樣。
到手的石楠根,需經(jīng)清洗、檢查其裂紋和瑕疵等步驟。將石楠根切割成磚塊一樣的方形,在土里埋上3個月,拿出后再切割成煙斗胚,放在水里“煮清”12小時到24小時不等,然后再在涼棚里干燥半年,最后老熟貯陳若干年,這才成為可以制作煙斗的坯料。
工序盡管已經(jīng)如此費心費力,煙斗制作匠人們在動手制作煙斗之前,還要把這些坯料用專用油烹煮12小時,以徹底去除任何可能存在的異味,使未來成形的煙斗能夠最大限度保證吸煙質(zhì)量。這些耗時耗力的工作組成制作煙斗第一步,是制作一個好煙斗的基礎。
下一個步驟是切割,在木頭上先起稿修改再進行切割。切開材料之后,開出煙道和榫頭。這兩個地方的組合是極具儀式感的。
開煙道時,要特別注意保持煙道的順暢,主要是確保在吸的時候煙道是通暢的,不能讓里面有變形,或者是它里面有不規(guī)則的變化。要做到能夠讓銅條一直插到缽底,這也是做煙斗時最基本的一個要求。有時候也會打磨大型在先,這是根據(jù)制作者的習慣和斗型的特點來的,沒有絕對的定式。打磨這道工序,是磨性子的過程。從砂輪機到砂帶,再到細細的砂紙,每一層打磨,都靠手感來判斷分寸。
以一支河豚斗為例,外形渾圓,線條優(yōu)美,但細觀之下卻有變化:煙斗中間一條直線如同分水嶺,線的一邊是熊熊燃燒的火焰,另一邊則是令人眼花繚亂的鳥眼,這道棱線在煙斗制作上稱“十字紋”。雷州陳說,石楠木有直紋、鳥眼紋和火焰紋,依紋路設計斗型,順勢而為,方能體現(xiàn)自然和諧之美。
石楠木在裝煙嘴、彎煙嘴這道工序上,同樣延續(xù)了煙斗制作的獨家定制性,不同的的斗缽和煙道的組合,對每一款煙草的味道都能起到不同的作用,這也就傾注了更多匠人的思考和感動。
最后,經(jīng)過染色、拋光這道工序,煙斗才算正式完成。
當然,這一切都結束后,其實還有一道附加工序:用戶體驗。做出來的煙斗好抽不好抽,是評判作品成功與否的重點,一只煙斗,樣式做得再精美用心,可煙斗入嘴抽得不爽,那所有的功夫都白費了。一千個抽煙的人,就有一千種對煙斗的不同喜好。任何一件優(yōu)質(zhì)的器物,都要等到真正懂它的人時才會發(fā)揮出最大功效。
當匠人對一個好煙斗精工細磨的同事,使用煙斗的人一定也要懂得煙草和煙斗的使用技巧,甚至要做到熟練掌握一些煙草知識。同樣一斗煙,激動情緒下和平靜心態(tài)下抽起來,感覺完全不一樣。傾注了斗師大量熱情與靈感量身定做手工煙斗,當然也就賦予了靈性和個性,顯得與眾不同。所謂獨具匠心,或許就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