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蘇中友好協會應冼星海家屬的請求,將其骨灰移交給中國。1983年1月25日,冼星海的骨灰由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派專人護送回北京。而為了紀念這次歷史事件,沈陽卷煙廠專門設計生產了一包“星海”牌香煙,煙標輔圖用三個圓圈,節選冼星海創作歌曲的五線譜,以懷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家。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廣東番禺人,中國近現代著名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冼星海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聲樂和器樂作品,包括眾多具有戰斗性和感染力的群眾歌曲與聲樂獨唱曲、兩部歌劇、四部合唱作品、兩部交響樂、四部交響組曲、一部大型管弦樂曲、大量的器樂獨奏曲與重奏曲。其中,他在抗日救亡斗爭中創作的聲樂作品曾在群眾中廣泛傳播,產生了經久不衰的社會影響力。冼星海堅持并發展了從聶耳開始的革命音樂傳統,致力于將音樂創作與實際斗爭聯系在一起,開拓了中國現代革命音樂的新局面。
1937年7月7日的盧溝橋事變引起了全民族抗戰的爆發,亦燃起了全國各階層群眾濃烈的愛國熱情。這個特殊的時期誕生了無數經典的音樂作品,它們不僅在當時激勵著人們團結一心抵御外敵,而且對于后世的音樂創作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音樂工作者多傾向于創作反映革命群眾誓與敵人斗爭到底的群眾歌曲,以及反映人民所遭受的苦難與悲痛的抒情獨唱曲。字字泣血的歌詞,聲聲催淚的旋律,無一不深刻地展現著群眾內心豐富而復雜的情感。其中,合唱形式的群眾歌曲尤其受到普遍的歡迎,如冼星海的《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賀綠汀的《游擊隊歌》。這一類音樂作品既展現了群眾對于戰斗必勝的堅定信心,且在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實際斗爭中起著激勵民心的作用。
冼星海1935年自巴黎畢業歸國后,積極地投身于抗戰歌曲創作和救亡歌詠運動中,為抗日救國時期音樂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后,他參加了“上海話劇界救亡協會戰時移動演劇第二隊”,先后奔赴于上海、武漢、延安等地進行抗日宣傳,深入學校、農村、廠礦,教唱抗戰歌曲,舉辦歌詠活動。期間,冼星海創作了大量的群眾歌曲、歌劇與合唱作品,如《救國軍歌》《夜半歌聲》等。他的作品汲取了眾多民間音樂的元素,將愛國、抗日、救亡等革命斗爭的主題貫穿于其間,反映著人民抗日斗爭的生活及群眾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其中,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的《黃河大合唱》,極有力地鼓舞了民眾抗日的士氣,既是中華民族抗敵救國的精神武器,亦是中國的音樂佳作。
國難當頭,中華兒女團結一心、投身抗日事業,不論是浴血疆場的戰士、抑或是手拉琴弦的音樂家,都在竭力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斗爭,保衛屬于自己的家園。冼星海曾對母親說:“為了生存,我們就應該努力戰斗,去保衛比母親更偉大的祖國。”即使生存條件艱苦,冼星海依然堅持音樂創作,直至病逝。我們始終記得,曾有一些歌曲,點燃過愛國的火種,在歷史的長河中匯聚成“星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