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營口卷煙廠以古代人扶犁耕作的場景為主圖,由遼寧省輕工廳研究所王在北設計了一包“神農”牌混合型香煙。這枚煙標設計雖然直接繪制神農氏炎帝的圖案,但把神農氏炎帝教民耕種的貢獻繪制出來,構思古趣盎然樸實。
神農指的就是神農氏,即炎帝,遠古傳說中的太陽神。炎帝本姓姜,名榆罔。傳說他牛頭人身,因為他特殊的外形,人們就把他推為部落首領,他的部落在一個很炎熱的地方,所以稱之為炎族,而他就被稱為了炎帝。
神農的貢獻主要有:教民耕種、發明耒耜、遍嘗百草、發展貿易、治麻為布、作五弦琴、削木為弓、制作陶器、建立制度、開創文明等。炎帝神農始作來耜,教民耕種。這使得當時的人民從游牧民族開始向農耕文明轉化,也解決了民以食為天的頭等問題;神農發明的斫木為耜,被認為是農業發明之始。耒耜也就是鋤頭,就是說將單齒木耒的尖端變成板狀刃,就成了耜。可見耜要比耒更進一步。耜后來又變成復合工具,柄仍以木制,而耜冠則由石、骨和蚌為原料,用藤條緊縛于木柄,用作鋤地。耒耜的使用和種五谷,解決了食物問題,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為人類由原始游牧生活向農耕文明轉化創造了條件。
嘗遍百草,發明醫藥。據說炎帝親自嘗遍各種草藥,發現新的草藥用來治人民的疾病,大大延長了當時人類的壽命,因此《神農本草經》也歸之于神農氏;神農發明的以日中為市,以物易物的市場,是中國貨幣和商業發展的起源和基石。原始社會物質生產的充盈,帶來了產品的剩余。從古籍記載的傳說來看,炎帝神農之時原始產品交換開始萌芽;《易·系辭》云:“神農以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意思是說炎帝神農為了解決大家的剩余產品,設立了集市,讓大家相互交換,從而出現了中國社會原始的商品交易,加速了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向奴隸社會的私有制轉變,為孕育新的社會體制埋下了伏筆。
神農教人民用桑麻做布料,解決了衣著問題,也告別了當時人們用樹葉、獸皮來遮身體的蠻荒時代;神農發明了樂器,他削桐為琴,結絲為弦,這種琴后來叫神農琴。使他的部族們有了娛樂休閑的方式,也用和諧的音符把人心聚集了起來;神農發明了弓箭,防止了野獸的來襲,大大保護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神農發明了陶器,可以用來儲藏和烹煮食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條件;神農教人民建造房屋,使人民能有遮風擋雨的地方,也有了所謂家的概念。
神農氏炎帝不僅在農耕醫藥等方面給人民做出了貢獻,同時神農還建立起古國體制: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里,五里為一邑,十邑為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州。他把全國劃分為九州,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而且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后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失,罪大罪極者判處斬首等。營口卷煙廠設計生產“神農”牌香煙,也是對這位人類先祖的紀念。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