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注重禮尚往來,十分注重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而煙作為一種社交必需品,在人際交往中其實也有很多規矩,不同地區、民族、宗教信仰還不一樣。
舉幾個例子,向長輩敬煙要雙手捧上;對長輩遞來的煙要雙手接過;在向女客人敬煙之前,要先問對方是否抽煙,這樣才不會冒昧;對信奉伊斯蘭教、基督教的人則不要敬煙;對不吸煙的客人不能“強行”勸吸;別人向你“借”火時,最好將煙頭朝內、煙嘴朝外地遞出,既禮貌又避免燙傷別人。
教而不研則淺,研而不教則空。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每一次觀摩課都是一次成長。心中有愛?,腳下有路,幼教路上,我們砥礪前行,做孩子健康成長的啟蒙人和引路人。
事情是這么回事,春節期間,有個網友發帖問:我不知道怎么就把發小惹生氣了?麻煩大家幫我捋一下。
發帖人回家過年收到了初中同學“老王”的邀請,一起去參加初中同學聚會。兩人一起長大、讀書、是從小到大的兄弟。但是后面發帖人考去了外地,在那邊定居了下來,而“老王”高考失利,兩人就很少了再聯系了。
男人之間的聚會就是一根煙、一灌酒、一串烤肉就能聊一宿,酒喝完店里能續,但是煙抽了就只能出去買,發帖人就出去買煙去了。回來之后,發帖人就拆了手里的煙,遞給“老王”的時候,直接翻臉了,說發帖人看不起他,不抽他的煙?讀了幾年書就高攀不起,然后就罵罵咧咧出去了,兩人不歡而散。
事情到這里就結束了,我看完其實沒明白,直到看到有人問:
“樓主,你接你兄弟的煙了嗎?”
“接了吧,只不過當時順手放在耳后了,沒注意”。
那我就明白了,這其中就涉及到一個不成文的規矩——“耳夾煙”。
煙民有很多獨特的分煙、散煙習慣,現在通常都是在對方沒吸的時候上煙,這樣不用讓別人把煙夾到耳朵上。但也有一些地方的煙民,喜歡在別人抽著煙的時候散煙給對方,接到別人分發的卷煙,放在口袋里怕弄皺了,耳朵就成了一個最理想的暫放地點。把煙夾在耳朵上,表示“我承了你的情了,但是現在抽不了,過會兒一定先抽你這根”。
而且對于這支被大家夾在耳朵上的香煙,還不能再把它散給其他人,除非對方是跟你特別熟的朋友,不然這會被對方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
雖然發帖人和同學是一起長大的兄弟,但是許久不見,而且雙方現在的經濟條件也有了差異,當發帖人接了煙不抽夾在耳后,還去買煙來遞,這確實會讓他兄弟多想啊。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