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開的湖北省第44次質量提升小組代表會上,利川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創·未來QC小組研發的烤煙破膜培土農具,榮獲“湖北省優秀質量管理實踐標桿”稱號。這個看似簡單的農具背后,凝聚著小組人員兩年的心血,更承載著萬千煙農的期盼。
從田間難題到創新靈感:一次觀察點燃技術革新火種
時間回溯到2023年春天。利川市柏楊鄉的煙田里,小組組長王竹青注意到一個現象:煙農們在進行"井窖式"移栽后的田管作業時,需要長時間保持蹲姿,完成擴膜、培土等工序。“看著他們的背影,我就想能不能做點什么來減輕他們的勞動強度。”
傳統作業模式。
這個觀察引發了QC小組的深入調研。數據顯示:傳統作業方式下,在該環節每畝煙田需要5.56個工時,按當地100元/天的工價計算,單這一環節就要花費近70元。由于勞動強度大,很多煙農無法保證作業質量。
“既然擴膜這么費勁,為什么不直接破膜?”在一次頭腦風暴會上,組員的大膽設想點燃了團隊的創新火花。這個看似簡單的逆向思維,最終催生了一項創新農具。
從反復試驗到終獲成功:兩年攻堅突破農具研發瓶頸
創新之路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農具設計借鑒哪些工具?手柄材料應該如何選擇?握持結構的形狀應該如何選擇?各種問題撲面而來,首次試用農具時,破膜效果不理想;第二版又出現了培土不均勻的問題。“最困難的時候,我們連續實驗了十幾次才得出最佳方案。”技術骨干王竹青回憶道。
“記得試驗成功那天,我們特意請來老煙農試用。”王組長說,“看著他輕松完成作業的樣子,大家不禁相視而笑。”
使用研制農具后的作業模式。
從效率提升到農民增收:小小農具創造顯著經濟效益
在柏楊壩鎮,煙農算了一筆賬:他家20畝煙田,往年這個環節要請4個工,花費1400元;今年用新工具,2個工一天就干完了,省了800元。"更重要的是,腰不酸了,干活輕松多了。"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該農具使畝均作業時間從5.56小時降至2.12小時,效率提升2.62倍。按全市5.57萬畝煙田計算,全面推廣后每年可節省成本234萬元。
除了經濟效益,更難得的是社會效益。柏楊壩鎮技術員小周指著一片長勢喜人的煙田說:“使用新工具后,煙株整齊度明顯提高,預計畝產可增加5%左右。”
“以前干完活,腰都直不起來。"55歲的煙農老周邊說邊示范,"現在站著就能操作,輕松多了。”
從單一創新到持續探索:QC小組永不止步再啟新程
載譽歸來的QC小組沒有停下腳步。在利川市煙草局(營銷部)的會議室里,團隊成員正在研討新課題。
“我們正在研究《基于間套作模式的煙農增收體系》”。王竹青介紹說,團隊計劃利用煙田空閑期種植其他經濟作物,幫助煙農實現“一塊地,兩份收入”。
利川市煙草專賣局(營銷部)主要負責人表示,將以此次獲獎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創新機制。“我們要讓更多‘小發明’解決‘大問題’,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