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福建煙草》
管理篇
30年中,福建煙葉管理經歷了不斷改進不斷創新的歷程,福建煙葉管理遇到過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福建煙草人始終注重煙葉管理方法革新,始終注重煙葉收購管理水平提高,始終注重保障廣大煙農的根本利益,最終走出了一條全國領先,福建特色的煙葉管理之路。
最和諧——“尋求不與糧爭地的路子!”
“福建煙草產業的發展,帶動了耕作制度的更新,這種最早在三明寧化發展的耕作制度,既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效益,又提高了水稻畝量,對糧食發展的貢獻很大。”在2013年福建煙草科技大會上,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這樣說道。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三明市寧化縣湖村鄉諶坑村還是福建重點貧困區之一。1978年,全村人均年收入不過150元。引進煙草種植,也許會是一條不錯的增收之路,但是烤煙種植也帶來了“煙糧爭地”的矛盾——占用一季水稻生產季節的農田。這對于像諶坑村這樣剛剛解脫溫飽困擾的農村來說,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一時間,農業部門反對,計劃部門反對,政府領導也接受不了。
敢于改革創新是福建人天生的地域標簽,他們萌生了一個關于南方農村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大膽設想:利用中海拔地帶農田種植一季水稻溫光資源有余、種兩季稻溫光不足的單晚稻田、制種田、連晚秧地進行前作種煙,利用山坡地種煙,這樣既解決了糧煙爭地矛盾,又大幅度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1988年,三明煙草總結寧化經驗,在全市12個縣(市、區)全面推廣。當年種植面積14.7萬畝,但由于發展步伐過快,“進單上山”應有的效益沒得到體現,14.7萬畝煙田平均畝產不過100斤。煙農埋怨,部分地方干部埋怨,甚至連系統內少數職工也泄了氣。
三明煙草人認真調查研究和反思,各種物資投入到最基層,資金也扶持到最基層,還將50多位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中層骨干和技術人員抽調到基層進行調查,青州煙草研究所、福建農學院、合肥經濟技術學院的專家教授被請到了三明煙區。之后,《論三明煙葉生態適應性與發展前景》、《挖掘山區資源優勢 進單上山發展煙葉》等10多篇論文送達到市、縣和系統內的領導手中,整個煙區對“進單上山”有了更加到位的認識。
1990年,三明煙區按照“因地制宜,進單上山,保糧促煙”工作思路,在全市種植面積降到了13萬畝的情況下,煙葉收購量達26.7萬擔,平均畝產達到197斤,而且煙葉出口實現零的突破。1991年,全市種植面積20.3萬畝,煙葉收購總量44.9萬擔,平均畝產221斤,農民賣煙收入1.05億元,為地方貢獻煙葉稅2600萬元。當年,三明煙葉年總產量第一次躍居全省首位。全省也開始大力推廣改單季晚稻為煙、稻兩熟的“進單上山”種植經驗。
最便捷——煙葉預檢走好服務煙農“第一步”
福建煙葉產區大部分處于相對落后的山區,種煙鄉村分散,交通不便,收購季節集中,收購工作量大。
福建煙草最早采取到產區鄉鎮設置收購站點的辦法,組織煙葉收購。此法收購工作量大,效率低。隨后,煙區普遍實行“一證一卡三定”(合同證、售煙卡、定時、定點、定量)收購辦法,加快煙葉收購進度,方便煙農。然而,由于煙農掌握等級標準不一,煙葉交售時往往存在混等混級、摻雜使假等現象,評級員的工作量大,等級純度又低,與煙農等級爭議的矛盾時有發生。
1996年,龍巖煙區率先嘗試初分預檢制收購辦法,即由煙草公司派出預檢員,到每戶農戶家中指導煙葉初分級,初分好煙葉經預檢員預檢合格后,進行打包,填寫預檢等級,由農民保管好,并發給售煙通知單,煙農憑通知單到指定收購站點交售。
實行初分預檢制收購后,廣大煙農學會了煙葉初分等級。煙葉收購中大把頭、差煙扎把、超水分、霉變煙等現象得到有效遏制,煙葉收購秩序井然。
1998年,預檢制收購辦法得到推廣,實行預檢制收購后,煙農贊不絕口,按預檢時預約時間來交煙,方便快捷,解決多年來在收購場上與煙農的諸多矛盾。
預檢工作還解決了煙農的一塊“心病”,即不懂等級、怕分級,對煙葉純度把握不準的問題。
煙農由過去受煙販蒙騙到相信預檢員,相信煙草站,不愿將煙葉隨意賣給煙販,煙販子無機可乘,從而在源頭上打擊煙販活動。通過實行初分預檢制收購等級合格率明顯提高,煙葉品質得到廠家的認可,煙葉調撥進度加快。
2006年以后,全省預檢交售辦法全面推行,提高了煙葉純度和等級合格率,加快收購進度,縮短了煙葉收購期。
最公正——首創編碼收購 杜絕“人情煙”
由于在廣大煙區的煙葉收購過程中,“鄉里鄉親”等人情因素對等級評定有干擾,“人情煙”現象較嚴重。為做到驗級的“公平、公開、公正”, 2003年,福建煙草借助煙葉微機收購管理,在總結封閉式收購的優缺點的基礎上首創了編碼收購。
編碼收購通過對煙農交售的煙葉進行編碼,評級員不直接與煙農接觸,在封閉評級室內對煙葉進行逐把評級,從根本上解決人情煙問題,真正實現公正、公平收購,緩解與煙農的矛盾,減輕了評級員的思想壓力和勞動強度,保證煙葉收購質量的穩定。
編碼收購最早在南平市松溪縣試行,并取得較好效果。2004年,在松溪縣召開全省優化煙葉收購流程試點現場會。此后,省公司要求全面推廣“指導分級、預檢交售、編碼收購”的煙葉收購模式,各產區加強煙葉收購站點的改造與擴建,著重開始理順煙葉收購工作流程。
2005年,福建煙草擴大編碼收購站點數量,建立方便、簡化、公正、快捷的收購服務渠道,提出煙葉收購工作以“指導分級、預檢交售、編碼評級”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煙葉收購流程。是年,實行編碼收購的煙草站有88個,其收購量占全省煙葉收購總量的50%,推行編碼收購工作后,改善了煙葉收購環境,提高了煙葉收購效率,較好地解決了煙葉收購公平、公正問題,杜絕了“人情煙、關系煙”現象。2006至2008年,全省70%以上的收購站點實行了編碼收購。其中,南平市實行編碼收購的煙草站點55個,占計劃收購量的90.23%;目前,全省煙區已全面實行編碼收購。
最科學——“現在煙葉收購變化很大!”
當問及楊朝陽今年煙葉的收購情況時,他的第一反應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位從1992年起開始當煙技員、先后在三個煙草站工作過的“老煙草”,覺得煙葉收購工作正在變得越來越科學了。
2006年全省推廣預檢編碼收購,形成“指導分級、預檢交售、編碼評級”的煙葉收購模式。2007年在全國率先推廣“一打三掃、原收原調”模式。通過原收原調,減少了商業清選環節,進一步提升煙葉收購規范化管理水平。同時,建立“一打三掃”信息管理系統,在開展原收原調過程中,通過對煙草站收購來的煙葉進行打包掃碼,為每個煙包提供唯一的身份數碼標識,在站點調運出庫、中心倉庫入庫和銷售出庫3個環節進行掃碼,建立煙葉從收購到向工業企業銷售全過程的信息管理。
專業化分級散葉收購是煙葉收購方式重大變革,我省推廣步伐較快,而且結合實際完善了業務流程。2011年全省在建陽麻沙、連城文川、尤溪城郊開展散葉收購試點;2013年,全省安排27個單元,其中龍巖全市推進,散葉收購占總量的47%,確立了“煙農自愿、合作社服務、定點分級、散葉收購”的業務模式。2014年專分散收比例達到71%,全省12個整縣推進。同時,推廣煙葉收購視頻監控系統和上等煙比例異常預警系統,建立當天打包盤倉等收購制度,完善煙葉收購管理體系,保證煙葉等級質量。龍巖、三明、南平工商交接質量分別連續第13年、第11年和第8年獲得國家局表彰。
質量篇
質量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正是福建煙區牢固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促發展”的經營理念,注重煙葉產品質量的總體策劃,全面展開“兩項關鍵技術”、“四項基礎工作”的推廣工作,才使得福建煙葉質量有了可靠的保證。
“兩項關鍵技術”是指育苗技術和烘烤技術,90年代以來,福建大力推廣漂浮育苗技術,逐步取代傳統的烤煙營養袋育苗。是福建的薄弱環節,1996年開始,福建開始大力推廣和普及三段式烘烤技術,2005年開始大力推廣密集烤房及配套烘烤技術,并結合福建實際加以改進,建立和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煙葉烘烤工藝。
“四項基礎工作”:一是土壤改良工作;二是地膜栽培工作;三是平衡施肥工作。四是肥水管理工作;
最省心——“現在用商品苗比以前方便多了”
“以前育苗,要天天看著護著,冷了怕凍死,熱了怕燒苗,過年也不省心。”南平建陽莒口鎮老煙農李本立說,“現在方便多了,用商品苗,不僅可以安穩過年,一畝成本還可以省不少錢。”
如今,育苗技術是否符合當地實際情況,商品化程度高不高,直接彰顯了一個煙區煙葉種植現代化水平。在這30年中,育苗技術的每一次創新,都對福建煙葉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20世紀90年代,福建煙葉育苗方式以苗床直播育苗為主,即直接選取選擇滿足背風向陽、水源方便、地勢平坦等一系列條件的田地育苗。此法雖采用育苗前燒土消毒、播種后覆蓋地膜等管理措施,但煙苗素質仍較差,移栽后還苗期長,煙株大田整齊度差。
在1991-2005年間,全省煙區推廣過假植育苗。顧名思義,假植育苗是取普通苗床上有4-5片真葉的煙苗植于假植床上,假植苗間距8厘米見方,假植后澆足定根水,及時蓋膜,其余管理與普通育苗相同。此次推廣后,全省的煙葉產量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